周欣:从深圳内涝中看大城市发展差距

12.05.2014  17:19

  5月11日,2008年以来最大的一场暴雨袭击深圳,这座年轻的现代都市在30多年的时间里,陆续修建了13700多公里的下水道,却依然在暴雨面前不堪一击。初步统计显示,暴雨中当地150处道路积水,20处片区发生内涝,5000多辆公交车无法正常运营,约2000辆汽车被淹。(5月11日新华网)

  有着国际化大都市雄心的深圳在短短的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闻名全国的“深圳速度”,使原先一个小渔村变成了今天的“国际花园城市”、“中国宜居城市”,然而一场暴雨让深圳的城市排水系统立马瘫痪,深圳市区泽国一片,引来无数网友吐槽。如果把大雨当作一位考官的话,深圳在这场考试中尚未及格。

  有网友认为,深圳大部分的排水管道是按照1年1遇来建设是没有长远的规划,只顾速度不顾质量,只顾表面不顾内在的短视行为。事实果真如此吗?实际上,我们应当客观评价这次大雨考官的突击抽考,深圳这次遇到的是平均177毫米的降水,这个雨量可能全国大多数城市都承受不了,但是,深圳市在30年间修建了13700多公里的下水道,这个长度也是全国之冠了,那为什么还会出现这么严重的内涝呢?

  回溯到三十年前深圳开始大建设之初,我们国家刚刚打开国门不久,当时人们的心态是要把国家建设在最短的时间搞上去,为了追求发展速度,降低一些标准,只考虑当时的实用性,是无奈的选择,况且当时可能还不知道真正的高标准是什么,能起到什么作用。因此在当时的建筑地下就修建了按照1年1遇的下水道,如果这些下水道是全城必须流经的一部分,那么全城就都必须按照这个标准来建,否则不要等到下雨,不均衡的生活污水压力就会让这些下水道崩溃。

  纵观世界城市发展的历史,世界主要名城都经历过下水道之殇,以英国伦敦为例,伦敦在1859年才开始大规模修建城市下水道,在此之前,伦敦污水遍地,霍乱爆发,泰晤士河也变成臭水河,1865年,伦敦地下水道系统完工的时候,实际长度达2000公里超过设计方案。工程完成的当年,伦敦的全部污水都被排往大海,伦敦上空的臭味终于消失了,泰晤士河水清见鱼。

  深圳市要解决城市防洪抗涝的问题,日本的经验值得借鉴,日本采用的是地下盾构进式的巨型隧道来作为防洪治水的办法,日本在首都圈内的琦玉县修建了深50米的放水路,放水路的主体是个巨大的水槽,长180米宽78米,深50米,这个水槽平时不用,在暴雨来时紧急启动,把流入大城市的洪水储存起来,让他流向地势宽广的江户川地区。日本修建这一设施以后原先困扰东京的暴雨内涝一举得以解决。事实上,城市的排水系统主要还是针对城市生活排水,把城市排水系统建成抗洪标准当然是理想的状态,但是代价和成本是一个巨大的障碍,因此借鉴日本的经验在思路上是可行的。

  深圳这次抽考没有过关未必是件坏事,他暴露出来了城市隐含的问题,看到了深圳与世界大城市的差距,相信深圳市会找出办法,迎头赶上,在解决城市内涝问题上给全国其他大城市做个示范,下次大考时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