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房租随房价水涨船高 5月份租金环比涨1.13%

16.06.2015  14:28
原标题:深圳房租随房价水涨船高 5月份租金环比涨1.13%

房价牵挂人心。 新华社资料图片

楼市“3·30政策”发布两个多月以来,深圳房价持续上涨,房租也随之水涨船高,让“租房一族”压力加大。据中原地产深圳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深圳全市5月份的租金价格为66.6元/平方米,同比去年5月上涨了16.35%。记者经过调查了解到,近两个月来,深圳人均房租上涨了300元到500元每月。

5月租金同比上涨16%

在深圳,买房不易已经成为了既定的事实,但租房也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不少房东见自己的房子升值了,自然也把租金拉高。

现在房价跌下来是不太可能的,房东既然没有卖房,当然想提高房租来弥补啊!”Q房网的一个房产经纪人刘先生告诉记者,最近业主反价是常态,房东涨租亦是常态。“房租再涨下去,租房就划不来了,还不如买房付房贷。

从数据上来看,最近房租确实在涨。据中原地产深圳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深圳全市5月份的租金价格为66.6元/平方米,环比虽然只涨了1.13%,但是同比去年5月却上涨了16.35%。其中,福田区的房租最高,达到73.6元/平方米,龙华片区的租金涨幅最猛,同比涨了22.82%。

普遍来讲,最近几个月,人均的租金大概涨了300元到500元。”深圳市天来房地产的一个房产经纪人任先生说,最近房东修改房租报价的情况非常频繁。在他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一个福田区景田路附近一个老小区。一个两房一厅的底层房,装修简陋,叫价3700元,两个租友平摊下来每人1650元。“这已经是便宜的了,楼上同样大小的精装修房子,起码4000元以上。

美联物业全国研究中心经理何倩茹表示,在房价上涨的带动下,房东确实会上调房租以弥补心里落差。“房租会随着房价水涨船高,租房成本自然升高了。

深圳年轻人房租占收入25%以上

深圳年轻人的房租压力有多大?记者在一些租房网站查了一下,目前原特区内的每月房租主要集中在1400—2000元/人,而原特区外也基本不低于900元/人,这对刚来深圳不久的年轻人来说确实压力不小。

月收入5000多元的王彦刚来深圳一年,已经搬了两次家。现在住在福田区石厦地铁站附近的一个旧小区里,跟另外两个人合租。“这套房每个月总共的租金需要5500元,平摊下来每个人大概要付1800多块,这还不包括水电等杂费,”王彦说话时表情有些无奈,“每个月三分之一的钱就要花在这里,深圳的房租实在是太贵了。”他告诉记者,来深圳的一年他基本没怎么存钱,“都花在这些开销上了。

而来自“高大上”企业腾讯的员工王敬轩也同样为租房上涨的事感到有点压力。“上次住的那套三室一厅月租才6000元,临走时听房东说马上要涨到8000元了。”来深两年的王敬轩已经换住过三套房子,前不久才刚刚落脚南山区的星海名城小区,四室一厅,月租6400元。他虽然月薪一万出头,但是每月跟室友平摊下来的2300多元住房支出还是让他感到有点压力。“五分之一的收入就花在这了,想存点钱还真的不容易。

据了解,在房价和房租的双重影响下,年轻人发明了一个新词“房格尔系数”——房租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房格尔系数”在25%以内是合理的,25%至30%属于居民可承受范围,超过30%则表明房租压力过大。据2014年团省委调查,有接近一半的新就业大学毕业生,房租支出占其收入的25%以上。

政府着手缓解高房价压力

我其实有一点担忧,深圳过高的房价和租金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减深圳对人才的吸引力,导致一些人才的流失。”何倩茹认为,虽然深圳房价和租金高涨跟供求关系密切相关,但并不能忽视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

事实上,王彦也在采访结束时表达过想要离开深圳的想法。“我也考虑过离开,毕竟压力真的很大。”而王敬轩本人虽然没有离开深圳的想法,但是他在腾讯的部分前辈却因为买房的缘故,选择了去其他城市发展。记者也随机采访了今年在广州毕业的5名应届大学生,他们均表达了对深圳年轻、创新环境的向往,但无一例外也表达了对深圳高物价和高房价的担忧。

在刚刚闭幕的深圳市“两会”上,多位市人大代表在分组讨论也表达了同样的忧虑,认为高房价将造成人才流失,进而影响深圳的创新创业。

当然,乐观的一面是,政府已经开始着手缓解这个矛盾,通过各种途径为“新深圳人”减压。2014年9月18日通过的《深圳市人才安居办法》规定,2015年1月1日后深圳引进的人才,可以享受不同额度的补贴,标准为本科6000元/人、硕士9000元/人、博士12000元/人,如此高的补贴额度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同时,深圳市领导也在“两会”上公开表示,政府将加大保障房建设,加大安居型商品房建设,建设完善的租售结合的住房保障体系。

从数据上来看,深圳对人才还是很有吸引力的,每年输入深圳的人才数量仍在增加。”中原地产深圳研究中心的王飞持乐观态度,认为尽管深圳房价高涨,但深圳宽松的创新环境和丰富的就业机会依旧对人才有巨大的吸引力。(陈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