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承福:深圳血库告急 莫被误会蒙蔽双眼

13.07.2015  12:22

  一则《深圳市血液中心薪酬人均35.7万元》的消息将深圳血液中心推上舆论的漩涡,尽管深圳卫计委紧急辟谣,但受“高薪”舆论的影响,深圳血液中心连日前来献血人数寥寥无几。目前库存只能满足几天之需,血液中心库存的紧张,让等待救急的手术和地贫儿陷入困境。(据《新快报》7月11日报道)

  由于献血人数骤减,库存告急。目前已经有多台手术择期或推迟,并且医院接收的400多名地贫儿,如果无法保证每月输血量,性命将堪忧。由此观之,假如在接下来的这几天时间里,前去深圳血液中心献血的人数得不到有效的提升,这些急需用血的活生生的生命将陷入一种怎样的境地,笔者不敢想象。难道就因为一个误会,一个已经被澄清了的误会,浇灭了公众奉献爱心、帮助他人的热心吗?

  中华民族是一个团结友爱民族,历来所遇灾难、困难之事,何尝不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共度难关!国人拥有高尚的奉献、互助精神,但为什么这次却选择不去给深圳血液中心献血了呢?不难发现,直接原因是“高薪”的误会。但随着有关部门的紧急辟谣,从献血人数的统计来看,辟谣并没有起到多大的效果。笔者认为,部分公众不买账,是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信任问题。从此前的“郭美美与红十字会事件”,到国家有关部门对一些社会事件的处理不当,即使我国政府在信息的公开透明上正努力向前发展,但现阶段仍难以满足公众的要求,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部门的公信力。

  深圳市血液中心的预算公开,因为信息不全,以致让记者误算,这场误会源于一个误算,而导致误算的离不开该市血液中心在信息公开上的模糊。诚然,公开预算,是该市血液中心敢于接受监督的表现。但既然公开,何不更详细、更接地气些呢?关于公众读不懂部门预算公开信息的新闻案例并不少,既然坦荡,何惧明细?政府就应该要将预算的每一个细节都置于“阳光”之下,以便公众能更加容易看懂每个部门预算的收入来源和支出去向。这是一个讲道理的和谐社会,只有政府透明度提高了,公众知情权得到更多保障了,理性的声音才能更多。

  目前库存只能满足几天之需,部分公众却在肆意鼓吹血液中心弊病,抹黑我国无偿献血事业,甚至以不去献血作为对深圳血液中心“欺诈”他们的“报复”。这样做只能逞一时发泄之快,对于长远来看,只会恶性循环得加剧公众对该血液中心乃至其他政府部门的不信任,对整个社会而言,并不会有任何正面的促进作用。推动政府部门透明度的提升,采用合理合法的方式,更能行之有效。

  笔者相信人性本善,面对需要帮助的鲜活的生命,伸出温暖的双手吧,不要再被误会蒙蔽双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