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情大爱播撒赣南

30.03.2015  13:22
原标题:深情大爱播撒赣南——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关心支持赣南扶贫开发工作纪实

深情大爱播撒赣南

——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关心支持赣南扶贫开发工作纪实

  ●至“十一五”末,赣州仍有扶贫对象215.5万人,贫困发生率29.9%,高出全国16.5个百分点。

●2012年4月,由42个部委149人组成的国家部委联合调研组奔赴赣南。2012年6月,《若干意见》出台。同年底,国务院正式批复《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国务院及国务院办公厅相继下发10个文件,37个部委出台46个对口支援具体实施意见或支持政策。●省委、省政府拟定30个方面330项省级重点建设项目,由省直部门联动推进,29个省直厅局出台实施意见或签订战略合作协议。●2014年底,我市减少扶贫对象110多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由全省末位前移至第1位;贫困发生率14.28%,下降近16个百分点。今年,市委、市政府印发的“一号文件”,对我市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工作要抓好,这具有政治意义。

  “我们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特别是没有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那是不完整的。

  “决不能让老区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

  ……

  声声嘱托饱含对赣南人民的赤诚大爱。一直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注着这片浸染着无数革命先烈风采荣光的红土地。

  赣南是革命老区,是中央苏区的主体和核心区域,曾为中国革命作出过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赣南受历史、地理等因素制约,成为全国较大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后发展、欠发达的特征至今未变。全市有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11个、贫困村1419个。至“十一五”末,赣州仍有扶贫对象215.5万人,贫困发生率29.9%,高出全国16.5个百分点。

  贫困人口之多、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实为罕见。难道这片壮怀激烈的红土地依然要被贫穷困扰着?

  2012年4月,带着党中央的殷切关怀,由42个部委149人组成的国家部委联合调研组奔赴赣南,进村入户,开展实地调研。辉煌历史与穷困现状所形成的鲜明对比,深深震撼着国家部委的干部。

  “看到赣南老区还这么贫穷,一些人还看不上电视,一些人用油灯照明还缺油,一些人仍然住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甚至二三十年代建的危旧土坯房中,睡觉盖的还是破棉絮,我们心里很沉重。”时任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深有感触地说,“赣南老区人民需要一个发展的春天!

  特殊的地位、特殊的贡献、特殊的困难,呼唤特殊的倾斜。

  2012年6月,《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同年底,国务院正式批复《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将赣南11个县(市)及章贡区纳入国家罗霄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攻坚范围。这为促进老区在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最大政策保证。

  随后,国务院及国务院办公厅相继下发10个文件,国家发改委牵头成立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明确罗霄山片区扶贫攻坚规划等重大事项。37个部委出台46个对口支援具体实施意见或支持政策,启动为期8年的对口支援,向赣南18个县(市、区)派出挂职干部,不少部委的主要领导带队到赣州开展专题调研,为赣南苏区尽早脱贫致富“把脉开方”。

  心系红土,情牵赣南。

  ——交通运输部支持赣州加快农村公路升级改造,部省累计补助资金24亿元,新建改造里程5900公里;

  ——国家烟草专卖局每年投入2亿元支持赣州新农村建设,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亿元对口支援兴国县新农村建设;

  ——国务院扶贫办安排赣州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小型公益设施试点资金4000万元,帮助石城县争取新农村建设项目资金1000万元……

  桩桩件件、点点滴滴。青山作证,绿水含情。

  “让老区人民过上富裕幸福生活”,不仅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努力,省委、省政府也在不遗余力。

  省委书记强卫多次亲临赣州考察,“让老区人民过上富裕幸福生活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的殷殷嘱托反复强调。

  省委、省政府拟定30个方面330项省级重点建设项目,由省直部门联动推进,29个省直厅局出台实施意见或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举全省之力,从政策层面予以赣南系统化、整体性扶持,形成多层次、宽领域、立体化政策支持体系。

  一项项利好接踵而至、目不暇接;一次次扶贫调研,嘘寒问暖,情真意切。

  濛濛春雨中,赣县茅店镇黄支坑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集中建设点,一排排崭新的农民公寓依偎在青山绿树的环抱中,雪白的外墙,火红的琉璃屋顶格外醒目。

  村民肖天红祖祖辈辈在贡江上以打鱼为生,渔船就是家。“冬天寒风刺骨,夏天蚊虫叮咬,喝的是江里的水,照明要靠电瓶。”受益于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政策,肖天红一家四口住上了新楼房,水、电、闭路电视一应俱全。女儿肖罗平开心地说:“现在写作业,再也不会像在渔船上那样摇摇晃晃了!

  “全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这是《若干意见》为赣州确定的战略定位之一。近年来,赣州举全市之力、集各方之智,大力推进精准扶贫,在扶贫攻坚方面进行了多元化、多渠道和多种形式的探索实践。到2014年底,全市减少扶贫对象110多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由全省末位前移至第1位;贫困发生率14.28%,下降近16个百分点。赣州进入了扶贫成效最大、减贫进程最快的时期。

  去年年初,中央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精心挑选的39位干部,正式踏上赣南这方红土,开始为期两年的对口支援挂职工作。

  挂职兴国县的民政部干部李伟,很快从“国家机关干部”的身份转到“基层干部”上来。在他的积极沟通下,争取到华北电力大学校友会在兴国县开展“绿色电力点亮长征路”活动,投入近80万元为困难农户免费安装光伏发电设备。

  不仅仅有中央下派的挂职干部,与此同时,我市也选派40名干部上挂部委锻炼。曾选派到国家烟草专卖局挂职锻炼、现任兴国县委书记的赖晓军说,通过到国家部委挂职,“零距离”感受了国家部委规范的运作模式、科学的工作方法,大大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

  挂职干部以独有的宏观把握、全局谋划、思维前瞻、视野开阔等优势,成为赣南苏区发展进程中的“智库”和“外脑”;“上挂”干部却在交流学习中,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更新理念,增强了把握宏观、理解政策、运筹谋划、操盘落实的能力。干部的“双向”挂职,为赣南苏区尽早脱贫致富注入了新鲜血液。

  政策倾斜、项目扶持、资金支持、人才保障……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朝着“让老区人民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阔步前行。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实施精准扶贫过程中,如何用足用活政策,赣州没有成功的模式可以照搬。要使一纸蓝图变成现实,必须大胆探索。

  短短两年间,在国家部委和省委省政府的积极推动下,赣州综合保税区、瑞金和龙南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赣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相继设立;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等34个试点示范得到批复;全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赣州“三南”(全南、龙南、定南)承接加工贸易转移示范地获批……

  赣州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拥有国家级重大平台最多的设区市之一。一系列重大平台、多项国家部委改革试点的落户,为赣州大胆用好《若干意见》赋予的先行先试权构筑起强劲的支撑,激活了赣州脱贫致富的“造血”功能。

  在探索中,赣州不断打造可复制的扶贫经验。以“三送”工作为重要抓手,通过整体推进与精准到户、加快发展与保护生态、各方支持与贫困群众自身努力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户施策,采取产业扶贫、移民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等有效形式,让贫困群众早日脱贫致富。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习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犹在耳旁:“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让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这是我们党的历史责任。

  不让一个贫困对象“掉队”,这是赣州市委、市政府在全面小康路上作出的庄严承诺。今年,市委、市政府印发的“一号文件”,对我市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全市上下必定会铭记党中央、国务院的深切关怀,在省委、省政府的带领下,发扬苏区精神,感恩奋进,紧紧扭住扶贫攻坚不放松,不等不靠、凝心聚力,把输血和造血相结合,着力打造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的“赣州样本”。

  俯瞰今日赣南,群山逶迤、碧水环绕。而一幅更美、更动人的全面建成小康的图画,正在赣南大地徐徐展开。(记者杨怿华 张文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