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国子监“学历证书”长啥样?(组图)

16.07.2015  11:49

    7月15日,记者从省档案部门获悉,江西档案工作人员日前赴安徽黄山市征集到两张清代江西德兴人的国子监监照。两张监照发照日期分别为道光十七年(1837)五月廿一日和咸丰八年(1858)九月三十日,距今已有上百年历史。监照是国子监发给监生的学历证书,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文凭。

    这两张监照长58厘米,宽约48厘米,为白棉纸刻板印刷后手工填写。上方为监照两个大字,周边为卷草莲花纹图案。正文为宋体刻印,所填文字均用墨笔,监照下方的朱批大字“”即银已收,“”表示同意,用朱笔验证实收,签字批行圈办,并盖有国子监满汉文篆体朱红印章。

    监照持有人分别为王以宏、王承烈,二人均为德兴人,父子关系。二人分别于道光十七年和咸丰八年通过“捐纳”相继取得监生资格。特别是王承烈的监照显示,捐纳监生时花费白银八十八两,除此之外,还需交纳“饭银”(清代京官正薪之外的补贴)及部照费(领取执照的工本费)等。

    据了解,清代国子监是掌管全国学校的最高行政机构,同时是全国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学生通称监生。“监照”是国子监颁发给监生的学历证书,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文凭。但也有平民纳捐于官府,就可取得监生身份。有了监生文凭和名号后,就具备了捐纳官职的资格,或者可直接参加三年一次由布政使司举办的乡试,走正常渠道入仕。

    为防止监照被人盗用,这两份监照的正文中均用文字核实开列了捐纳者的年龄、籍贯、外表特征、家庭出身,还考察记录了持照人曾祖、祖父、父亲三代人名讳。

    档案部门工作人员介绍,捐纳监生与我国延续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无关,是当时朝廷为缓解财政困难的无奈之举,从中可看到封建王朝消极腐朽的一面。

    此监照对研究清代选官、科举制度、捐纳制度及德兴地方的文化教育提供了重要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