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考寓规模较小:屋内仅放一桌一床 采光较好

09.06.2014  18:42

    又到了一年一度高考的日子。众多埋头准备考试的孩子,总让人想起科举时代那些“头悬梁,锥刺股”的读书人。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现代人或许已经很难想象,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书生们赶考的情形了。

    科举时代,位于金华古子城的太平天国侍王府,曾是清朝的试士院。院试临近,金华府辖属的八县考生便云集此地,在周边的试馆、考寓里,进行考前最后的冲刺。

    传说,聂小倩和金华考生宁采臣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带。

    至今,古子城一带还保存着不少当年的考生寓所,这些古旧的建筑,见证着科举时代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盛况。

     在金华考中了秀才

    才能到杭州去考举人

    酒坊巷,因旧时开有戚家酒坊而得名。近年,金华重修始建于唐代的古子城,酒坊巷也是保持得最原汁原味的一条古巷。

    在巷子的两边,还保留着很多试馆和考寓,这些,都是旧时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在考前的临时住所。

    “试馆和考寓是同一个意思,都是供赶考的书生参加科举前温习功课和住宿的地方。”金华古建筑专家、原太平天国侍王府纪念馆副研究员汪燕鸣说。

    在这条巷子里游走,遇到上了年纪的人,他们多半都会向你介绍,“这里是考秀才的地方,考中了才可以到杭州考举人,最后到北京考状元。

    明清科考,俗称考秀才,“三年二考或曰科考和岁考”。八婺旧属各县考生,无论老幼,须提前半年或数月跋山涉水赶赴金华。而试馆、考寓就成了读书人们考前落脚的地方。

    “上世纪80年代,侍王府周围一带,还到处可见试馆和考寓。”汪燕鸣说,如今不少已经拆除。这些试馆,多为清朝时由某一家族或某一地的人出资建造,供其家族或当地的考生使用,“比如湘岩试馆,是兰溪人祝湘岩出资建造的。吴家试馆,是永康厚吴村出资建造的。八咏路徐家古里,则是金永武三县徐姓后裔出资合建的考寓。

    1 2 3 4 下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