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北大在鲤鱼洲办实验农场

14.04.2016  23:38

  □杨先涛

  鲤鱼洲地处南昌市北部,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由于副食品缺乏,1959年南昌市委组织江西拖拉机厂、南昌钢铁厂、江西氨厂等27个单位到此办实验农场,南昌县也在此办了一个国营鲤鱼洲垦殖场。1962年洪水泛滥,这些农场被洪水冲垮,只剩下南昌县国营鲤鱼洲垦殖场。在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指示下,1965年南昌县组织蒋巷、尤口、幽兰、麻丘、茌港、罗家等六个区4.4万劳力在此兴修圩堤。参战人员头顶青天,脚踏草原,住草棚,吃咸菜,大战110天。 1966年2月按时完成了筑堤任务,圩堤长12500米,围垦面积126320亩。围垦面积完成后,南昌县国营鲤鱼洲垦殖场招收了几百个农民工和几十个城镇知识青年在此安家落户,耕种土地,种植粮食作物。

  1969年党的九大召开以后,5月7日清华大学组织12人先遣团抵达鲤鱼洲(当时叫五星垦殖场,后改为建设兵团九团)创办实验农场,以原第三农业大队为基地创办清华大学江西省鲤鱼洲试验农场(又称清华大学江西分校)。清华大学试验农场总面积一万亩,耕地面积7000亩。农场边生产边建设,1970年总人数达2128人,其中教授22人,副教授80人。创办实验农场,清华大学共投资300余万元,其中动产部分130万元,基建等固定资产投资120多万元,德安化肥厂投资40多万元。江西实验农场的宿舍、(草棚)仓库、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机、教具等基本上都是他们自己设计建造的。

  王大中、贺美英、周远清、彭佩云、陆平、厉以宁、张岱年、季羡林等清华大学知名人士都曾在鲤鱼洲劳动过。鲤鱼洲垦殖场是在荒无人烟的鄱阳湖草洲上围垦的,教职员工下放此地必须自己盖房开荒种地,困难很多。据北大彭佩云同志回忆,她一到鲤鱼洲就和当地农民一起参加修堤大会战。一天干到晚,肩上磨破了皮,晚上住在草棚里,夜雨袭来屋子频频漏雨,彻夜难眠。以后又参加了农业生产劳动,下田干活、挑粪,还去码头卸粮,扛起粮袋走在跳板上又吓又累又急,生怕不小心栽到水里去。过重的体力劳动和简陋的生活条件,使得很多人身体迅速消瘦,甚至遭受生命危险。1969年9月11日,北大各连派7人到几华里外的余干县瑞洪镇去釆购蔬菜和日用品,归途在湖中遇大风,小船被掀翻,7人全部落水,其中邹洪新、林鸿范2人遇难,其余5人第二天被渔民救起。更可恶的是,这里是血吸虫重灾区,到处都有钉螺。下田劳动,在鄱阳湖洗澡,免不了被血吸虫侵害,仅清华员工就查有1000多人染上了血吸虫病。真是在“烈日下晒红心,在血吸虫水中洗灵魂”,确实是一段痛苦沉重的回忆。

  由于两校教职员工大多数染上了血吸虫病,加之林彪事件,上级决定1971年9月在鲤鱼洲劳动人员全部回京。试验农场交给当地南昌县接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鲤鱼洲旧貌换新颜。家庭农场、果园、农家乐办得红红火火,已成为南昌市粮食、蔬菜、瓜果、畜牧、水产品基地和旅游休闲基地,经常有一些清华北大原来在此劳动过的教授来故地重游。彭佩云、王大中、贺美英、厉以宁先后来过并题词留念。清华大学出资建“清华希望楼”,并同意将五星垦殖场职工子弟学校更名为“五星清华希望学校”。清华北大试验农场已批准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准备申报国家级文物单位。

让协商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培育‘赣事’好商量品牌,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政协新闻网
解决烦心事 笑迎高铁来
● 本报记者 熊灵 通讯员 曾志明 谢建春 政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