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清华才子当保安不值得大惊小怪

22.11.2013  14:27

  以县高考理科状元的身份考入清华,大学毕业后曾在广州外企当白领,后因工作不如意,加之老父亲重病,辞职回乡到小区里干起了普通保安,月薪2000元……这是长沙人张晓勇十几年来的人生轨迹,也是近日网上网下炒得火热的一则新闻。很有些人觉得不可思议,为此唏嘘不已,慨叹他时运不济、明珠暗投云云。

  一考定终身的时代已经渐渐远去,名校招牌固然金光闪闪,但并非行走社会的丹书铁券。一顶状元光环、一纸名校文凭,只能代表某段过往、说明某方面成绩,跟一个人未来的所作所为和生活际遇谈不上绝对相关,更没有什么非此不可的模式可言。放眼现实,无论中外,名校毕业生从事的行当可谓五花八门,找不到工作者也大有人在。清华高材生当CEO也好,当保安也好,着实没什么可大惊小怪。

  更重要的是,张晓勇做保安,是一种主动选择,相较看客们为“值与不值”争论得脸红脖子粗,他本人倒表现得相当坦然,称自己不是怀才不遇,只是安于现状罢了。“安于现状”这四个字,也许不是每个人都喜欢、都会选,但同样应当对此表示尊重,没有理由指手画脚、说长道短。几年来,张晓勇认真做事、床前尽孝、娶妻生子,这样平静而踏实的日子,岂是外人能评判“不值得”,或者“不幸福”呢?

  从“北大才子卖猪肉”,到“清华才子当保安”,这些年,所谓名校毕业生落魄的故事每每成为焦点,话里话外无非暗含着如此价值判断:那就是一个人成功与否,只能用金钱、地位、名气等尺子来衡量。似乎小贩、保安这样的职业,因为收入有限,所以矮人半截;但凡没有找到一份体面风光的工作,那就一律是“打工的”。大家都抨击阶层固化,但类似的身份歧视、职业歧视却又根深蒂固、无所不在,不能不发人深省。三百六十行,行行不能缺,收入虽有高低之别,职业却无贵贱之分,这本是最朴素的道理。只要勤勤恳恳、自食其力,就很光荣,就应该享有体面劳动、尊严生活,这其实应是我们共同的追求。

  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多些人放下虚浮面子和有色眼镜,尊重别人的选择,也不那么狭隘地定义成功、追捧成功,那时,“张晓勇们”就不会再引起莫名惊诧,整个社会也更理性更宽容。(晓文) (中新网江西新闻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