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高材生当保安是另一种人生解读

18.11.2013  12:40

  1991年,他是长沙县高考理科状元;1996年,他是清华大学优秀毕业生;2000年,他是广州外企的高薪白领……现在,他是长沙马王堆陶瓷市场的一名普通保安,他是张晓勇。22年,他的人生轨迹为何有如此大的变化?是什么让他放弃梦想与高薪工作?又是什么让他安心拿着月薪两千元的工资,为小区居民当“保姆”?11月15日,记者走近了他。(11月17日《现代快报》)

  文凭时代,学校就是资本与资历,清华、北大的毕业生总能获得比其他学校更高的认可,但也是如此,标签化也成了个人乃至社会的负担,北大学生卖猪肉曾被视为耻辱,自然,清华高材生放弃白领回乡当保安,也被视为天然的人才浪费,为此唏嘘不堪、惋惜不已者不乏其人。

  对于“高材生当保安”的个案,可谓仁智各见。事实上,对于自己的选择,当事人已经作出了明确的解释,一是从事的工作与专业无法对口,自己的专长无以发挥;二是病床前尽孝需要其作出某种选择。最主要的是,其无论作出任何选择,都是个人权利与自由的表达,有免受外界干扰和舆论影响的自由。

  人首先是自然之人,然后才是社会之人,也只有自身的权利和自由获得了尊重,其社会属性才会获得提升和保障。谁能说清华高材生在公司作白领就比当保安更有成就感?谁又能说其做保安就不如做白领更加快乐?谁又能说其在异乡独身一人,比奉孝于双亲面前更让其感到幸福?无论其学习什么,做什么职业,最基本的就是必须要让自己感到高兴与快乐,不为世俗所干扰,不被舆论所左右。如果因为名利所困,身份所限,人就很难找到自我的存在感。

  国人不幸福,很大原因都皆在于此,为世俗眼光所活,为社会舆论所活,为周遭的言论所活,为家人的期望所活,却少有为自己所活,无法做自己想做和愿做的事,结果自己生活不高兴,工作不愉快,幸福感下降,既影响了自己又伤及了别人。如此说,不是让人做“极致的利己主义者”,而是那些所谓“一切都是为你好”的标准与行为,已经形成了对个人权利的干涉,成了变相的“利己主义”,比如父母给孩子包办一切,教师体罚学生等等,哪一个不是以“为你好”的名义?

  在一个理性而成熟的社会里,一个人无论作出何种职业选择,以及生活方式的尝试,都不会受到先入为主的偏见,谁优谁劣的标准所影响。当某天,即便一个清华大学生去当拾粪工也见惯不怪,一个北大高材生去做拾荒者,也不会成为新闻,除去一切学历和身份标签,从最基本的人的角度去对待,那么社会才会真正走向成熟与进步,个人生活的环境才会变得宽容与理性。(唐伟) (中新网江西新闻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