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宦官多为“北漂”:来自河北贫苦农村

28.03.2015  16:06
原标题:明清宦官多为“北漂”:来自河北贫苦农村

  辽代北京韩佚墓 (典型圆形墓)

  “长宜子孙”连弧纹铜镜

  连裆陶鬲

  北京大葆台汉墓墓室结构示意图

  原标题:北漂自古就有:明清宦官多来自河北贫苦农村

  近日大兴区发现千年古墓群的事儿着实吸引眼球

  一座北朝墓墓主的祖籍怎么竟是“朝鲜县”?

  通过身边的墓葬考古,今儿就说说历史上那些“外地人

  原来,一千五百年前就有“外地人”跑到北京求生存,谋发展了,这“北漂”的历史可真够悠久的。其实,打从50万年前周口店人在山洞中揭开了北京地区人类史的序幕,一批又一批外地移民就源源不断地向北京流入。他们相处的细节我们已无法获知,不过一些蛛丝马迹伴随着先人的离世凝固在了一座座尘封多年的古墓中。今天就让我们从北京城有了“”的西周初年说起,通过历年的考古成果,带大家探访北京地界上那些年“外地人”的生活。

  

   中央”向北京派来了移民

  3000多年前,周王封宗室召公于燕,也就是现今的北京周边,召公在周还有众多政务要处理,只好派了长子克前往。就这样,燕侯克和一众周移民来到了北京,在今天的房山区琉璃河镇建起了城池,过起了日子。那时候的北京是个有着大量商遗民的边疆地区,对周王朝构成了不小的威胁。燕侯克和周移民背井离乡来到北京的首要任务就是降服、监管商遗民,那么,这些移民是怎样完成这项任务的呢?

  从1973年开始的琉璃河遗址考古工作,让一批西周城址、墓葬重见天日,这些就如同周移民的工作成果汇报。位于黄土坡村的墓群最为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周移民与商遗民的关系。

  墓葬群分两个区,I区墓葬在墓坑上部和木棺下腰坑中都殉葬狗,随葬分裆鬲,明显是商遗民的特性; II区墓葬少有殉狗和腰坑,随葬的连裆鬲、罐等与关中地区出土的更为相似,显然是周移民的安葬之地。

  本地人与外地人将同一片地方作为安息之所,却又泾渭分明,颇有“一国两制,和平共处”的感觉。这样的情况存在了百余年,到了西周末年,商人与周人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周移民不仅成功完成了震慑商移民的任务,而且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这种文化不单单是周人文化的传播,也不仅仅是商人文化的延续,而是周移民与商遗民的结合——燕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