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中的特殊药引

14.03.2014  17:48

  中医组方遣药遵守“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其中的使药亦称引经药,或药引,起率领诸药直抵病所及调和诸药性的作用,清宫中常用一些临床不用或极少应用的药引,分析来令人叫绝。

  贵重药引 在皇帝和后妃医案中,常常有价值昂贵的特殊药引,如燕窝、香蕈、冬笋等高级营养品。嘉庆年间,御医苏钰等诊五阿哥,“天花七朝”的病,议用“养血保浆液”治疗,其药引是燕窝三钱。也有用赤金作药引的。乾隆皇帝有“心气不足”,“神气恍惚”,“梦寝不宁或少寐不宁有热”等症,当时的御医沙惟一等议用“镇阴育神汤”加减治疗,两次方中均“用赤金一两同煮”为药引。赤金作为药能入心经,具有镇静安神宁之功。乾隆皇帝用后,果然疗效极佳,心气安宁。用这类贵重药作药引,也可能是显示帝王之尊贵。

  虫类作药引 光绪皇帝在某年三月,由于湿热下行于经络,致足跟疼痛,“上蒸湿热而导致耳鸣”。“运行滞塞,转疏迟化”,御医郑敏书拟方用石菖蒲、赤苓、杜仲、菟丝子等中药以利湿清热,舒肝活络,而用“蚯蚓一钱土炒”作药引。在其他宫廷方中,也有以“地龙肉二钱”为药引的。

  人的排泄物作药引道光皇帝的全妃(后成为孝全成皇后)患有“半产之症”,“腹胁疼痛恶露渐行”,“脉息缓涩”,当时的御医张永清等用生化汤调治,结果配有“引用老酒、童便各半盅兑服”。让皇帝的宠妃服一般人都难以入口的恶臭童便,主要由于此药具有“止血消瘀”的功效。可见对于疗效的追求是御医处方的宗旨,全妃的疾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这特殊的药引起到了特殊的作用。

  中成药也可以成为药引 在清官的医案中,用中成药作药引是.比较普遍的,如益元散、牛黄琥珀抱龙丸等。光绪32年慈禧太后胃气壅滞,头目不爽,御医张守和等以升清降浊之法调理,药用枳壳、厚朴、元明粉、甘草四味,用一捻金八分作药引,水煎服。一捻金为小儿成药,能清热通滞,是为西太后中州阻滞、气机不得升降之症。一次瑾妃病重,“脉息左关弦细,右寸关沉伏,抽搐不止,痰涎壅盛,气息尚闭,神识不清”,御医张仲元等通过会诊以后,急用调肝化痰止抽法治疗,就有琥珀抱龙丸,一丸煎作药引,疗效显著。

  清宫中有个明显特点,就是用鲜植物作药引较多,如姜、鲜荷叶、鲜银花、鲜青果等。慈禧太后曾因“肝胃欠和,食后潮杂,眼目不爽”,而用鲜银花作药引。这药鲜用性寒清火,具芬香气味,、更增加了药引的特色。(摘自《民族医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