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一学者谈清明文化:是家风文化 也是政风文化
“妈妈,人为什么会死?” “人死了都去了哪里?” “我们为什么要去扫墓?”……如何利用清明节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清明文化究竟是一种什么文化?4日,本报记者就此专访了多次参加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的生死学专家、江西省委党校哲学部副教授徐春林。
■信息日报记者洪怀峰/文
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的好时机
每到清明节扫墓,有很多家长会面临孩子们关于祭祖、死亡等方面的问题,确实令很多家长不好回答。对此,徐春林表示,其实清明节是家长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的好时机。
徐春林谈到,清明节是一个慎终追远、祭奠先人的节日,更是中国式的感恩节。
“现在有些孩子生命意识较为薄弱,一遭遇挫折就跳楼自杀,甚至有些独生子女我行我素,对父母缺乏感恩之心。”徐春林说,在清明节家长千万不要向孩子宣传“人死如灯灭”等理念。
徐春林谈到,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人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这是被现代社会普遍接受的观点。
“不过,这种解释削弱了生命的尊严,把人与动物等同起来。” 徐春林认为,从生死哲学来解读,人死后躯体消亡了,但是人的精神还继续存在、一个人生前的人际关系还继续存在,比如人死后其子女是延续其生命的一种形式。
因此,徐春林提醒很多家长,清明节对于成人也是一堂生命课,当孩子了解“死亡”的初步含义后,家长就要给孩子灌输珍惜生命的概念,要让孩子知道死是人的生活终止,但生命并没有完全终止,人的血缘生命(如父母、儿女)与人际生命(如亲戚、同事)的生死,与生理性生命的死亡并非同步。
对为官者进行清廉教育的好资源
“清明文化是家风文化,也是政风文化。”徐春林谈到,每到清明,一些地方的殡葬品、祭奠品市场令人匪夷所思:祭品中不仅有纸做的金元宝、别墅、汽车等等,更有甚者,为了让先人也能过一把官瘾,竟然将人间的显赫“官位”拿来烧。
徐春林认为,其实这是对“清明节”的误读。当前反腐倡廉,政治生态清明成为热议话题,其实清明文化就是对为官者进行清廉教育的好资源,因为清明节还有一个清廉故事的传说——纪念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臣子介子推。
相传介子推在一树洞内留下一首不朽的诗作:“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介子推的这首诗不仅是对当年晋文公的勉励跟忠告,也是对世世代代当政者的箴言。
徐春林指出,清明的政治、清明的吏治、清明的家风、清明的心性、清明的文风等等,构成了清明的主要文化内涵。由此可见,清明就是一种信仰,一个民族、国家、家族的精神文化信仰。如果将清明节变成低俗祭奠品的“秀”场,不仅无法达到纪念祖先的本意,更有违清明文化的丰富内涵。
对祭祖者倡导生态环保的好实践
徐春林认为,清明节文化的内涵也包含生态清明。清明时节正是万物生长之时,自古以来就有插柳的习俗,后发展为植树造林。民间也有谚语说,“植树造林,莫过清明。”
徐春林谈到,每到清明节,千军万马奔向有限几个公墓的情景有增无减,可忧之处着实不少。
首先,很多城市交通原本就脆弱,清明节人流高峰容易造成交通拥堵。
其次,雾霾又一次被加重。汽车尾气排放已成城市雾霾的主因之一。拥堵下的尾气排放是正常行驶的5倍左右。“抗击雾霾应从清明节开始,这是对祭祖者倡导生态环保的好实践。因为清明节从插柳发展到植树造林,发展到生态环保,是生态的清明、环保的清明,这正是我们当前所要提倡的。”徐春林认为,应让清明节成为生态环保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