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德新:清明祭扫需要的是诚意而非应景

31.03.2015  14:20

  清明节将至,网上出现不少提供“代人扫墓祭祖”的商家,有些甚至声称可以给客人“现场直播”祭拜过程,收费从百元到万元不等。(中国网3月30日)

  说到“代人扫墓祭祖”让笔者想起电影《私人定制》里面的片段,一个人在坟前假哭,一个人拿着手机录像,看着挺热闹,其实一点祭奠的诚意都没有,只是为了节日应景而已,这样的祭奠失去了本身的意义。

  清明祭祖扫墓日子,是表达对逝者的一种哀思。有些在漂泊外的子女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回到家乡给已故的亲人扫墓,这就有了“代理扫墓”的服务。笔者认为扫墓是很严肃而庄严地事情,到已故亲友的墓地清扫、上贡品、焚香燃烛、烧纸钱、拜扫……这些形式的本质是为了表达对先人的尊重和悼念。如果说别人代替扫墓,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清明节的本质应是表达对先人的怀念,而不应该流于形式。

  作为一种传统的习俗,随着时代的发展,清明节扫墓的形式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最重要的是心里要记得已故的人。如果单纯因为嫌麻烦想偷懒,而选择让别人代扫墓,则会让清明节“变味”。在市场经济下,似乎没有什么不可以交易的,但是这种民俗文化的功利化,应该值得我们反思和警惕。代理扫墓的盛行,更应该是看做金钱文化对非物质遗产文化的侵袭,在全民道德观念日益下降的今日,传统的情感底线也在逐渐的被侵蚀殆尽。

  “”作为是中国重要的伦理思想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思想意义和标本价值。对于那些“代理扫墓”者来说,无论是在逝者坟头前作揖磕头、还是痛苦涕零,其目的只有一个:金钱!根据传统“死者为大”的人伦观点,缅怀逝者,寄托哀思;作为生者,应是自己真情实感的流露,所以难以想象,如果让一群陌生人替自己在坟前行“扫墓之举”,是讽刺,还是侮辱?不得而知。而对于“代理扫墓”这种行为,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需树立正确的传统道德理念和伦理观念,要知道不是什么行为都可以被代理。唯有此,九泉之下的逝者才能得意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