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追源

01.04.2016  19:17

  □高雄

  清明节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时为每年的阳历4月5日左右。《历书》上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古代劳动人民就用它来安排农事活动,故有:“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是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按照旧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清明怎么由安排农耕的节气变成了纪念先人的节日?据说,清明节与此前一两天的寒食节有关。寒食节是中国古代较早的节日,传说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臣--介子推而设立的。相传春秋战国时代,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介子推始终忠心耿耿地跟在身边。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烤熟了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也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都不来。介子推不愿见他,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原来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条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节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

  此后,寒食、清明节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这不仅表现在上坟扫墓等仪式多在清明举行,就连寒食节原有的风俗活动如冷食、蹴鞠、荡秋千、打马球、插柳等也都被清明节收归所有了。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唐代诗人杜牧与宋代诗人程颢的诗道出了清明的另一层含意——踏青。清明节,又叫踏青节,也叫“三月节”,每年阳历的4月初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北宋时期清明节很是普遍,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北宋徽宗年间清明时节东京汴梁(开封)汴河两岸的繁忙景象。

  2006年5月20日,清明民俗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2008年开始,我国将清明节定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至2009年,又改为三天。纪念先人,慎终追远,了解家史,感恩亲情;缅怀先烈,不忘国史,饮水思源,展望未来,如今的清明节在人们的心目中也越来越重要。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开展,鲜花祭奠、植树祭奠、音乐祭奠、网上祭祀、踏青遥祭、家庭追思等文明、安全、低碳、健康的现代方式也在逐步取代传统的清明祭祀。

让协商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培育‘赣事’好商量品牌,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政协新闻网
解决烦心事 笑迎高铁来
● 本报记者 熊灵 通讯员 曾志明 谢建春 政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