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康熙初年的于成龙现象

10.10.2014  19:26

  满清三百年,数得上来的廉吏,康熙一朝要占到大多数。《清史稿·选举》中说,“康熙之初……廉吏辈出……吏治蒸蒸,称极盛焉”,为何会这样,三百年后看,应该有独特的历史原因。

  产生廉吏的社会背景

  军政机构精干,“圈地令”“剃发令”被废除社会矛盾减少

  顺治末年、康熙初年,满清王朝统治阶级奢靡贪腐,官场风气和社会风气一度堪忧。“康熙执政后,注重整顿吏治,巩固政权,积极倡导、逐步推行清官政治,收到明显效果。贪腐风气受到遏制,官场政治渐获清明,社会风气改变很大,转而呈现出清官辈出的景象。”山西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高春平说。

  康熙时期,清官的产生和清初的社会制度有很大关系。

  清初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及后来的军机处,比明朝的内阁六部精简有效得多。《清朝文献通考》中说,清初宫廷人员只有明朝的十分之一到二十分之一,花费只及明朝的八分之一,宫廷建筑规模只有明朝的十分之三。一个不很追求奢华、排场的最高统治层,它的工作效率和对全社会的示范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康熙废除了导致满汉之间积怨甚深的‘圈地令’‘剃发令’等前朝落后的政策,受到广大百姓的欢迎,这样逐步让国家富强,经济繁荣,人民休养生息。”高春平说,政权稳定,社会矛盾减少,这是当时产生清官的社会大背景。

  选拔优秀官员的制度

  “清官对清官的援引荐举”盛极一时

  高春平说,康熙思想观念开明得很,在用人方面,任人唯贤,只要清廉、有才能,就能得到重用,他摒弃了前朝皇帝只用满人不用汉人的做法。大举重用汉人官僚、士大夫,选拔优秀的汉人官员作为封疆大吏。这为国家官僚体系注入了新鲜血液,使干部队伍充满了勃勃生机,大批有德有为有想法的干部脱颖而出,从而让国家这部机器更加高效、廉洁的运转起来。

  大清史上,康熙年间的“清官比贪官多”的现象是个特例,甚至只有典型的清官、没有典型的贪官。

  康熙二十六年,康熙说:“尧舜之世,府修事和,然且兢兢业业,不敢谓己治己安。汉文帝亦古之贤王,贾谊犹指陈得失,直言切谏。今但云主圣臣贤,政治无阙,岂国家果无一事可言耶?”他时时以三皇五帝为楷模,革除时弊,大力改造吏治,要求大臣们尽心尽职,视国事如家事。

  “清官对清官的援引荐举”制度,是康熙帝有效管理国家干部队伍清廉的先进办法之一,在当时很有代表性。康熙命令清正廉明的官员举荐知县以上、道员以下“实心惠民,官居清廉”的官员。规模较大的一次“援引荐举”活动始于康熙四十年十月,康熙命居官清正的郭琇、张鹏翮、李光地、徐潮等举荐官吏。

  康熙出巡,对于地方空缺的要职,也会时刻任命清官举荐的官员。

  康熙二十三年,康熙出巡到五台山,以敢于严惩乱圈民间冢地之旗人著称的“铁面”直隶巡抚格尔古德,向康熙推荐直隶灵寿(今属河北)知县陆陇其、兖州(今山东兖州县)知府张鹏翮。

  此前,都察院左都御吏、有“清初直臣之冠”美誉的山西蔚州(今张家口蔚县)人魏象枢,也荐举过陆陇其,说他“洁己爱民,去官日回家为父守丧,惟图书数卷及其妻织机一具”。当时,陆陇其在江南嘉定(今属上海)当知县,服丧期满后改任灵寿知县。嘉定是富庶之地,而灵寿却土瘠民贫,地方贫富之间的落差,并没有影响他的用心为官,时隔一年,便因政绩突出被巡抚格尔古德看中。

  在灵寿七年,陆陇其升任四川道监察御史,“离开灵寿官日,民遮道号泣,如离开嘉定时”。康熙三十三年,康熙想让陆陇其补江南学政缺时,侍臣说他已去世两年多了,康熙惋惜之余,只好用和陆陇其同具清廉名的邵嗣尧。

  张鹏翮由兖州知府提拔为河东盐运使,到康熙三十七年已升任刑部尚书。在处理四川陕西总督吴赫等“侵蚀贫民籽粒银两”案时,张鹏翮公正办案,深得民心,康熙对其他大员说,“鹏翮往陕西,朕留意访察,一介不取,天下廉吏无出其右者。

  内阁中书、河南仪封(今兰考县)人张伯行,守父丧在家时,大雨毁溃城北旧堤,他自行募民塞堵抢险。张鹏翮知道此事后,便荐举张伯行。后来,张伯行担任福建巡抚任后,又举荐清正耿直、杜绝行贿受贿的陈瑸为台湾厦门道(今福建厦门市)。

  江宁(今南京市)巡抚汤斌,被康熙誉为“洁己率属,实心任事”,他在查处其他知府、知县治赈不力案后,举荐吴江(今江苏)知县郭琇,其被封为江南道御史。

  死后被康熙誉为“谨慎清勤,始终一节”的李光地,任直隶巡抚时,举荐因病辞去员外郎归家的赵申乔。赵申乔因为“敬慎”,被康熙提任为浙江布政使。

  康熙心中的“清官标准

  除了“洁己”更要“任事有为

  康熙年间,清官如果仅仅“洁己”,只能算个狭隘的“清官”。康熙是很不推崇这种“清官”的,因为“洁己”的作用十分有限,而且对官场风气、社会发展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康熙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提倡清官更要“任事有为”,这才是为官的实际意义。高春平说,康熙任用的清官大都秉持了这一点。

  为让官场风清气正,防止贪腐奢靡反弹,康熙除了注重“援引荐举”制度外,对清官的勉励和嘉奖制度也很到位。比如,用心体察官员的内心,适宜的夸奖、加薪或者晋职都是一种肯定的表现。在封建社会,清官更在乎皇帝的肯定和认可。

  汤斌补任江宁巡抚行前,康熙赐他鞍马、衣料、银钱,又赐御书三轴并说“今当远离,展此如对朕也”。康熙的良苦用心由此可见。

  山西人吴琠任确山(今河南)知县,被康熙调入京城任吏部主事。他升任刑部尚书后主持康熙三十九年的会试时,康熙以手书“风度端凝”嘉许他。不仅如此,康熙还临摹米芾的书法相赠,内容是“吴琠宽厚和平,持己清廉。先任封疆,军民受其实惠。朝中之事,面折指出缺点错误廷诤,能得其正。朕甚重其能得大臣之体。”吴琠也爱好书法,康熙以此勉励,体现出他对官员的关心是很体贴、很入微的。

  上下级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新任官员一面听皇帝训导,一面表达自己的想法

  对于清官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康熙都能给予足够的重视。清朝有例制:新任督抚提镇(提督和总兵的合称)上任前要进京听皇帝训导,新官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皇帝。其实,这是上下级之间一个很好的交流、沟通的机会。每当康熙任命大员时,必问他在基层干过什么,有哪些从政经验等。

  如果清官们有些不适宜的建议,康熙也要认真指出来,积极加以引导。比如,赵申乔建议农忙时应“遵例”停办诉讼案件。康熙认为,农民不只种地,经商的发生案件要影响生意,从工的发生案件要影响作业。况且一年四季,全国各地农时不同,如果一味生搬硬套,停办诉讼案件,这期间若有奸民欺诈百姓、为害乡里,那冤向谁诉?积累下的案子由于时长,调查和取证都困难了,到时该怎么审理?

  清官去世后,康熙追加谥号,也是他笼络清官的方式之一,张伯行的“清恪”、李光地的“文贞”、赵申乔的“恭毅”、吴琠的“文端”、格尔古德的“文清”、于成龙和陈瑸的“清端”、徐潮的“文敬”等。古人对皇帝封的谥号很注重,那是他们精神世界的支撑之一,但封建社会的这种做法如今看来有很大的弊端。

  自古以来,清官就很容易得罪人,这在清官盛行的康熙朝也不例外。汤斌、陆陇其、张伯行、郭琇等公认的清官都不同程度地被参劾过,每到此时,康熙都能明察秋毫,保证清官的安全。

  康熙前中期,由于廉政建设搞得好,清官辈出与吏治清明已经形成了良性循环。满朝官员皆是“于成龙”的现象不足为奇,但从此满清官场再无这样的胜景。

  本报记者郭志英

  链接

  康熙年间的那些清官

  陆陇其(1630年-1692年)

  浙江平湖人,康熙九年进士,历任江南嘉定、直隶灵寿知县、四川道监察御史等职。任职时,曾上疏言民情时弊,与权臣有利益冲突,部议去职,弃官归里。出任灵寿知县时,制订“乡规民约”,兴修水利,奖励农垦,减免赋税,洁己爱民,被誉为“天下第一清廉”。

  张鹏翮(1649年-1725年)

  生于清代四川省遂宁县黑柏沟(今重庆潼南县),清代名臣、治河专家、清代第一清官。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及第,历任礼部郎中,兖州、苏州知府、江南学政、浙江巡抚、河道总督、两江总督、刑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兼文华殿大学士等职。史称“清官”、“贤相”。张鹏翮任河道总督时,治河得法有功,康熙赞赏说:“鹏翮自到河工,日乘马巡视堤岸,不惮劳苦。居官如鹏翮,更有何议?

  张伯行(1651年-1725年)

  河南仪封(今河南兰考)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进士。累官至礼部尚书。历官二十余年,以清廉刚直称。张伯行在福建巡抚任上为民做了很多好事,最主要的是买粮抚民。福建地方人多地少,每年的粮食要从他省购买,但前几任官员从不过问此事,致使奸商乘机囤积居奇,贱买贵卖,牟取暴利。百姓则深受其害,叫苦不迭。张伯行经过调查,弄清原委,当即决定由政府从江西等地买来粮食,再平价卖给百姓。这样一方面使百姓免受奸商盘剥,另一方面也可以赚些钱用在下一年买粮济民上。

  康熙曾称誉其为“天下清官第一”。

  陈瑸(1665年-1718年)

  广东海康人,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举进士,历任福建古田、台湾知县、湖南巡抚、福建巡抚、闽浙总督等职。任闽浙总督时,陈瑸奉命巡视海防,能自带行粮,其他一概屏绝,且请捐“巡抚公费”充饷。

  康熙皇帝称之为“清廉中之卓绝者”,与于成龙、施世纶等同为当朝名臣。

  汤斌(1627年-1687年)

  今河南商丘睢县人,1652年中进士。曾任翰林院侍读、《明史》总裁官、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兼《大清会典》副总裁官等职。康熙二十三年五月,江宁(今南京)巡抚出缺,康熙亲自举荐汤斌,说“居官以正风俗为先。江苏习尚华侈,其加意华导,非旦夕事,必从容渐摩,使之改心易虑,当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