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中国创造”新奇迹
4月2日,北京迎来了一场春雨,带着清明时节的淡淡哀愁,却也把枝头的绿意冲刷得更浓。这天,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王选院士纪念雕塑前、方正大厦王选纪念陈列室里,如往年一样摆上了鲜花。早起上班的人来来往往,到此或是行个注目礼,或是停下脚步,默立片刻,寄上哀思,然后走向自己的工位。
渴望“中国创造”新奇迹
“虽然已经9年了,但王老师好像从来没有离开过大家。”研究所副研究员、王选院士生前秘书丛中笑对记者说。她现在担任王选纪念陈列室主任。2007年2月13日王选院士逝世一周年时,由王选生前常用的会议室改造而成的“王选纪念陈列室”建成,包括那张一直压在王选案头、1979年首次报道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研制成功的那份《光明日报》也陈列在这里,它见证了印刷界“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重大时刻。
丛中笑介绍,因为设在办公场所,纪念陈列室不对外开放,但只要预约,都能来参观。当年支持和参与科研攻关的老领导、老同事们来这里时,王老师的夫人陈堃銶老师会亲自作陪,一起回忆过去大家奋战的点点滴滴。他的学生有时会一个人过来,说要和自己的“精神寄托”待上一会儿。还有研究所新来的师生员工、来参加夏令营的高中生、方正的新员工和许多客户,都会到这里。参观者唏嘘老师走得太早,但能感觉到他们在这里更多获得的是正能量。
翻开陈列室的留言册,上面写满参观者的留言,“淡泊”“进取”“创新”“创业”“学习”是出现最多的词汇。在鼓励创业、崇尚创新的今天,王选院士的精神得到了人们更深刻的理解和认同。尤其是在他生前工作的地方——北大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他的精神正在传承。“王老师淡泊名利的精神对所里影响很大,他强调导师不要霸占学生的成果,只有这样才能使年轻人出头。他自己也是这么做的,肖建国的成果上他坚决反对署上自己的名字,与阳振坤合作的成果报奖时他坚持署名阳振坤排第一,他居后。他去世后,所里到现在还是这个传统。”丛中笑说。
“王老师一直强调,在应用科学领域,不能把获奖、发表论文作为目标,而是要把技术真正的用起来。自主创新的技术转化成商品,在市场上居领导地位,才是科研的重要目标。”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汤帜教授对记者说。近年来,计算机所围绕计算机技术在信息传播中的应用,开展数字内容与信息安全技术研究和开发,继“告别铅与火”的电子出版技术、“告别纸与笔”的报业数字资产管理系统、“告别磁带”的数字化视音频控制技术之后,又先后在数字版权保护技术以及基于该技术的电子图书出版及应用、高端彩色打印控制技术、计算机直接制版机、数字喷墨印刷技术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并成功转化为产品,打破了国外相关产品在我国市场上的垄断,不仅在国内获得广泛应用,而且成功进入国际市场,部分产品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这些传统不仅是跟随王选院士成长的那一代人的坚守,还在年轻人那里得到认同。王勇涛助理研究员2011年来到所里,之前与王选院士并无交集,他说:“我特别欣赏王老师‘顶天立地’的思想,他曾说,高科技产业要‘顶天’,就是不断追求技术的新突破,要‘立地’,就是把技术商品化,并大量推广、应用。”
潜移默化中,王选院士的精神在孩子们的心里生根发芽。他的家乡无锡建成了王选事迹陈列馆,活跃在无锡中小学校里的多个“王选中队”和“王选团支部”,每年都会到这里举行团队活动。北京八十中学还设立了“王选创新实验班”,“这些班里的孩子对王老师的精神从知之不多到理解深刻,围绕王老师写的诗歌、排演的小话剧非常精彩。”丛中笑说。这些年来,她写了五本关于王选的书,以“王选的世界”为题,到大中小学以及企事业单位举办专题讲座上百场,“我看到太多的感动,有时觉得他们比我这个作者还要理解王选。我觉得这是因为他的品质与成就为人景仰,更因为他的精神承载着这个时代最大的期待,那就是创新和更多的‘中国创造’。”
(光明日报记者 王庆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