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不文明行为“黑名单”作用几何?

08.04.2015  13:11

  今后,游客在旅游中出现严重不文明行为,将被拉进“黑名单”。4月6日,国家旅游局官网发布通知,《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即日起施行,全国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工作同时开展。(4月7日法制晚报)

  每到节假日,就是一些不文明行为被曝光——赏花变成了伤花,有游客到景区乱涂乱画,踩在雕塑上拍照等等,颇让人无奈。套用一句广告词:游客不文明,是病,得治!出于对旅游的管理,国家旅游局开出了“药方”——出台了《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设置游客不文明行为“黑名单”,也确实是个法子。只是,如此“黑名单”的作用几何呢?

  从《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来看,有“黑名单”,却没有对上了“黑名单”的游客采取相应的惩戒措施,这不免让“黑名单”的作用大打折扣。“黑名单”本身可以起到一定的警示与教育作用,但对那些无公德心之人,必须重捶才能让其警醒。游客不文明行为“黑名单”,有必要借助其他辅助措施对不文明者采取一定的实质性惩戒。譬如对处在旅游“黑名单”期间的人,景区拒绝其进入,禁止出国旅游等硬约束。

  另外,游客不文明行为数据的录入,虽已明确由旅游主管部门报送。事实上,除了那些被媒体曝光,或者自己不经意间自曝的不文明行为,片刻发生的不文明行为很难被认定,追踪起来成本颇高。特别是,自助的游客,一旦发生不文明行为,其信息更是难以掌握。“黑名单”,切不要只是选择性的记录,不然作用不大,还会有失公平。

  游客不文明行为“黑名单”,别只是隔靴搔痒,不然只是徒劳。再说了,我们也别只寄望一个“黑名单”包治百病,整治旅游不文明,还在于社会管理的规范,旅游服务质量的提升,以及民众社公公德心的树立,多一些自觉自律。这既需要教育引导,更需要管理制度的完善并执行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