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广春:游客傻傻分不清源于公交乱弹琴

09.04.2015  18:30

  乘公交车到了前门大栅栏,语音报站是“大栅(shi)栏(laner)到了”,可电子屏显示的英文却是“TheStationisdazhalan”。而在公交车站,站牌上还有三种不同的拼写标注:“Dashilan”、“Dazhalan”、“Dashanlan”。“大栅栏”这个以北京方言来拼读的地名,加上公交站牌上不统一的拼写标注,让不少初来京城的游客感叹“傻傻分不清”。(4月8日《新京报》)

  如果“大栅栏”三个字怎么读算是一个问题,问题肯定不是出在游客身上;而公交站牌上不统一的拼写标注,问题却肯定在公交部门。对这两个问题的考究,会有多个因素干扰,但北京公交集团根本就没有考究,报站时不考虑外地游客的感受,标注时很随意,成就了游客傻傻分不清的感叹。

  “”虽有“shan”的读音,但“栅栏”为名词,此处读“shan”音肯定不对。对于如何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中国音韵学研究会会员高永安表示,北京本地发音称“大栅栏”为“Dashilaner”,往往在确定地名时,有“名从主人”的惯例,会优先以当地人常用的说法命名。专家否定“shan”的读音,至少可以在三个备选答案中排除一种。如果公交部门早一点请教一下,“傻傻分不清”就不至于有现在这么乱。

  对于标准,专家提出了“名从主人”概念。“名从主人”倡导的是“客随主便”,依我看,在邻里、亲友的小圈子里,在自家门口的胡同里拉家常,这是可以的,在开放城市的公共环境里未必合适。公交站牌上的拼写标注,是城市形象的窗口,体现城市的开放程度、服务水平、待客之道。在开放的北京这个大环境下,“Dashilaner”让北京人多了一些“老北京”情味,可外地人不明就里,听了糊涂,看了“Dashilan”、“Dazhalan”、“Dashanlan”更糊涂。主人糊涂,让游客也跟着主人糊涂,即使北京人没有傲慢和独大心理,也有太多的遗憾与尴尬。

  况且,提倡讲普通话好多年,北京应该是积极推广普通话的模范城市。可在“大栅栏”公交语音报站和公交站牌地名标注上,反射出了北京推广普通话和方便外地游客服务上的水平难如人意。

  在一个多元的社会里,公交语音报站其实可以满足市民、游客等不同群体的需求。比如,“大栅栏”语音报站,可以用规范的普通话、标准英语报站,也可以同时用北京话报站,讲述其中的故事,说说“Dashilaner”的味道。这既不会让外地客“傻傻分不清”,也向游客推介了“大栅栏”这个富有北京个性特色的地方。

  不仅北京,其他地方的公交语音报站和站牌标注,也常常会闹一些不伦不类的尴尬。不管是使用汉语、英语,还是其他地方方言或少数民族语言,应该都不缺少规范,而往往缺少的是公交部门对这类小事的重视。我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在小事情上不严肃、不认真、很随便,自然会与城市大环境不协调、不匹配,使游客不清楚、不方便。规范语音报站,改掉出错、混乱的地名标注,容易,让一丝不苟形成习惯,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