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曾卷入甲午战争 牛庄苦战

11.03.2015  01:42

  晚清时期,甲午战败之后,开风气之先的湖南维新运动,闻名全国,毛泽东等一大批湖湘优秀人物无不受其影响。目前,整个长沙市内,仅中山路旁三贵街29号的天倪堂,完好保留着与湖南维新运动相关的一些珍贵历史纪念物。

文/任草草 图/徐晖铭

  120年前的今天,即1894年7月25日,排名世界第八、亚洲第一的中国北洋水师,在朝鲜丰岛海域遭遇日本舰队突然袭击,战火自此燃烧达半年以上。次年2月,北洋水师全军覆灭于威海卫,两个月后清廷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评述:“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与此同时,一个全新的民族国家就在外国列强对中国“蚕食鲸吞、瓜分豆剖”的民族危机中努力成长。此后,救亡与图强、改良与革命,成为中国前进道路上的重大主题。湖南湘军曾卷入这场著名的甲午战争中,战败后,湖南通过维新变法,成为全国最富朝气的一省——

  湘军出战,朝廷内外的期许

  东洋上一个蕞尔小国,竟将号称“天朝”的老大帝国,打倒在地,并迫使其割地赔款。

  消息传到中国内地城市长沙,沮丧、失望、震惊,甚至是悲痛弥漫全城。

  当年长沙城内一位愤激青年谭嗣同,听到这个坏消息,顿时发出血泪的悲呼:

  “甲午的战败,实是我们湖南人害国家的。”谭嗣同感愤于湘军在甲午战争中的无功,呼吁有荣誉感的湖南人奋起,投身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中。

  甲午战败后的120年来,人们一直在探讨失败的原因。并没有多少人像谭嗣同那样,认为过湘军在甲午海战中负有多大责任。他们甚至并不知道湖南湘军参加过甲午战争。

  湘军崛起于曾国藩时代镇压太平天国,此后平定捻军及西北叛乱,以及后来左宗棠收复新疆。湘军的不败史,一度让当时的人们“语战绩则曰湘军,语忠义则曰湘士”。

  自甲午战争爆发后,李鸿章和他所领导的淮军系统在海战与陆战中屡战屡败,声名狼藉,而官民对于“本身就不干净”的李鸿章更因战败发动一轮又一轮的攻击。

  “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一些湖南官民,面对越来越紧急的国难,认为又到了湖南人“拯救天下”的时候。

  此时,虽然曾国藩、左宗棠等湘军领导人物早已故去,但不少湖南人却主动请缨,请求出山海关从陆路抗击日军,时任湖南巡抚吴大澂更上书朝廷,以为率领士风民气高昂的湖湘子弟北征,定能建立救国的殊勋。

  清廷,尤其是帝党一派,也急欲起用湘中故将,“以济湘淮”。朝廷一方面准许湖南巡抚吴大澂统率招募的湘军子弟出山海关作战,另一方面起用了一批湘军故将,前往辽东作战,左宗棠旧部魏光焘、曾国荃旧部陈湜、湘军悍将李续宾之子李光久等,均被命令募兵出关,北援辽东。甚至时任两江总督、已年过花甲的湘军老将新宁人刘坤一,也被皇帝下旨授为钦差大臣,令其节制山海关内外防堵各军,督师作战。

  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均对湘军出征充满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