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确滴灌”润心田 赣州精准扶贫减贫百万人
穷则思变。赣州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把扶贫攻坚作为振兴发展的重大政治责任和重要民生工程,认真摸索,扎实推进。2014年,赣州扶贫对象由“十一五”末的215.5万人减少到105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十一五”末的4182元提高到6970元,增长了67%……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的“赣州样本”初见成效。
精准识别
近年来,兴国县组织33名县领导带领26支工作队、142个工作组、4518名“三送”干部,逐村逐户开展贫困户调查走访。此类作法,是赣州做好扶贫工作“精准识别,摸清底数”的缩影。
变“大水漫灌”为“精确滴灌”,赣州采取精准识别方式,摸清贫困人口,准确掌握致贫原因,夯实扶贫脱困基础。充分利用“三送”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的工作机制,深入乡村山寨开展拉网式调查摸底。同时,坚持以县为单位,统一标准、分级负责,采取按收入倒排、群众评议等方式,把贫困对象精准识别出来。
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还深入分析贫困户致贫原因和脱贫需求,梳理出因病、因残、因灾、缺土地、缺技术以及交通条件落后等12种具体原因。按照“户有卡、存有册、乡有簿、县有档”的要求,对贫困村、贫困户全部登记在册,并建立市、县、乡、村扶贫信息系统平台。根据扶贫对象获得扶持和收入增长情况,实行动态管理,逐年更新调查,使稳定脱贫的群众及时退出,新增贫困人口及时纳入。
精准施策
“政府为我们村引进了一个种植面积100多亩的蔬菜基地项目,现在我这个低保户有了工作,每月能领1500多元工资。”章贡区沙河镇龙村村贫困户曾九英说。2013年以来,章贡区引导18个贫困村发展蔬菜、果树、油茶及特色水产养殖。如今,各县(市、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探索建立产业发展带动机制,有了产业支撑,群众脱贫致富之路越走越宽。
有的贫困村地处深山区、库区、地质灾害频发区,生存环境恶劣。赣州按照群众自愿、规模适度、梯度安置的原则,扎实推进移民搬迁扶贫。
全市因学致贫人口11.36万人,因缺技术致贫人口16.89万人,赣州扶贫先扶智,解决就业难问题。优先支持贫困村教育发展,加大贫困生资助力度,开展贫困生职业学历教育,还面向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定向培养乡(镇)农技人员。
为帮扶困难群众,赣州大力实施保障扶贫,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临时救助制度,健全医疗保障制度,时加大中国福利彩票“苏区·荣光”即开型彩票的发行力度,所募集的公益金主要用于扶贫济困。
精准机制
结合实际,赣州健全完善帮扶、投入和考核等工作机制,加大脱贫力度,减少返贫现象发生,确保扶贫攻坚有序、有力、有效推进。
依托“三送”工作平台,确保每个贫困村都有帮扶单位,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同时,深入开展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定点扶贫工作,每个贫困村都有帮扶单位和驻村工作队,帮扶工作一定五年不变,坚持一包到底,不脱贫不脱钩。此外,将扶贫绩效与干部评价挂钩,让实绩突出的干部有位置、埋头苦干的干部得实惠,在全社会形成潜心竭力抓扶贫、千方百计快脱贫的浓厚氛围。
欠发达革命老区开展扶贫工作,筹集扶贫资金是难题。从2012年起,赣州市、县两级大力压缩“三公”经费,三年来共筹集安排专项扶贫资金超过11亿元。同时,将贫困户、贫困村的需求与社会各界的扶贫资源、帮扶意愿进行有效对接,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全市争取社会各界扶贫资金21.25亿元。尤其是农业部、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37个国家部委结合受援县(市、区)实际,量身订制扶持措施,在政策、资金、项目、人才、信息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为赣南老区加快脱贫致富注入了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