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日4时01分立秋 “炎”值不减
据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历算室计算,今天4时01分将迎来今年24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立秋。然而,连日来,关于“立秋是不是阴历”“24节气为何是阳历”的话题在网上一直争论不休。对此,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气象学博士后李汀昨日明确表示,24节气是农历的一部分,但它本质上却是阳历。
李汀称,阳历,就是“太阳历”,是依据太阳的变化(严格来说,应该是地球围绕太阳运动时,人在地球上所观测到的太阳的变化)来修订的历法,以地球绕太阳一圈的时间为一年。阴历则是“月亮历”,是依据月亮的变化来修订的历法。月亮每经历一次从圆到缺的循环,就是一个月。我国古人常把月亮叫做“太阴”,所以也叫“阴历”。至于农历,“很多人认为农历就是阴历,其实并非如此。实际上,农历是我国古代人民独创的一种历法,兼顾了太阳和月亮的双重变化,属于‘阴阳合历’。”
“我个人推测,古代中国人可能先观测到了月亮的变化,因为月亮的圆缺变化更加直观,信息更易于捕捉。”李汀称,同时,我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当时的农业生产完全是靠天吃饭,需要严格掌握气候变化的年周期,而这极大地依赖于太阳的变化规律。我国古人慢慢发现,月亮的变化与太阳的变化并不吻合,如果只看月亮的话,每12次月亮的圆缺周期后,就会比太阳的一个周期差出一段时间来。日积月累,差距越来越大,农业生产完全得不到指导。于是,机智的古人就在阴历的基础上,补充了太阳的变化,并总结为24节气。所以说,24节气是农历的一部分,可它本质上是阳历。而农历是阴阳合历,因为有阴历的成分,所以跟阳历有较大的差距。
实际上,纯粹的阴历现在似乎只有伊斯兰教还在用,叫“伊斯兰历”。这种历法只考虑月亮的变化,跟四季的吻合度比较低,每年只有354天8小时48分,和公历有差距,1月可能出现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使用起来相当麻烦。
李汀称,若严谨表达,我们既不过阴历,也不过阳历中的24节气,而是过阳历中的通行公历。同时,由于涉及春节放假,我们也过农历,但却不认可传统上以24节气中的立秋来划分夏季和秋季的标准。目前可供选择的两个标准分别是:气象学标准,以连续5天日均气温低于22摄氏度为准说明夏季结束;部分统计标准,以6月至8月为夏季,9月至11月为秋季,即8月31日作为夏季结束的标准。(记者 刘欢)
----------------------------------------------------
立秋日多地延续高温天气 “秋老虎”威力不小
据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历算室测算,今年将在8月8日4时01分立秋。不过,立秋并不代表秋天已经到来。划分气候季节要根据“候平均温度”,连续5日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进入秋天。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立秋并不意味着秋天到来。
昨天,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高温黄色预警,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高温天气仍在持续。7日白天,受副热带高压和大陆高压影响,江南大部、华南大部、江淮西南部、陕西南部、四川东北部、重庆东北部、贵州东部以及新疆准噶尔、吐鲁番、塔里木盆地等地有35℃以上的高温天气,其中,江西中南部、福建南部、广东北部、重庆东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可达37~39℃,吐鲁番盆地可达40~44℃。
不过,也有部分地区在立秋日迎来了降雨,或能稍稍缓解高温天气。中国天气网数据显示,8月8日08时至9日08时,东北地区中北部、西北地区东部偏西地区、四川盆地西部和南部、川西高原南部、云南大部、江南中东部、华南东部等地有中到大雨。其中,福建大部、浙江东部和南部、江西东南部等地有暴雨,福建中东部和浙江南部的部分地区有大暴雨。
一般来说,立秋以后,天气早晚凉爽,白天尤其是中午依然暑气炎炎。今日立秋,苦夏日子是不是熬出头了?事实上,立秋之后,气温还可能回升,重新出现酷热难耐的天气,“秋老虎”威力不容小觑。
贴秋膘白领“约起来” 专家:不如甩肉更健康
“贴秋膘”是我国民间流行的过节方法,就是在立秋这天“以肉贴膘”,通过食用猪肉、牛肉、羊肉等高热量的食物滋补身体。
在北京工作的网友赵先生表示:“立秋这么快就来了,有朋友约我出去吃饭,说是立秋了要贴秋膘,我这个夏天的减肥计划还没完成呢。”网友陈女士则表示,立秋当天恰是周六,她已经跟闺蜜约好,这天先去逛商场,然后一起享受美食,“大小也算个节日,吃点好的补补”。
在过去,北京、河北、东北一带民间十分流行“贴秋膘”。现代社会,立秋“贴秋膘”则成了朋友相聚、大快朵颐的最佳理由。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邓旭光表示,几十年前民间体力劳动多,没有空调、电扇一类的现代化电器,经过夏天的消耗,往往出现消瘦。天气转凉以后,吃高热量、高蛋白的食物“补”回来,确实有必要。
“现代都市人大多以脑力劳动为主,而且能享受空调、风扇,大量吃冷饮、瓜果。特别是白领,夏天不但不会瘦下去,还有可能增加体重。对他们来说,贴秋膘就不合时宜了,反而控制好体重才更健康。”邓旭光说。
邓旭光提醒,立秋以后养生重在“除湿”,而不是一听到“秋”就要润燥。邓旭光表示:“中医习惯把一年分为五个季节,即春、夏、长夏、秋、冬,从大暑到立秋、处暑、秋分的季节都属于长夏,这个时节依然‘水深火热’,气温不降、雨水不减。因此,立秋后约一个月内,保健的关键依然是除湿,要坚持锻炼,补充健脾除湿的食物。”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张立山表示,立秋以后季节交替,容易诱发过敏性哮喘和鼻炎、慢性支气管炎、感冒等四种呼吸系统疾病的反复发作,应注意防范。
预防秋季过敏性哮喘和鼻炎,平时应尽量避免着凉、感冒,不要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间内。其次是避开过敏源,避免接触花粉、尘螨、油烟、油漆等,避免食用会引起过敏症状的食物,如海产品、冷饮等。
对于慢性支气管炎,首先要注意预防感冒以外,还应积极控制感染。对于年老体弱且无力咳痰的病人,或者痰量较多的病人,除了遵照医嘱祛痰以外,还要保持良好的家庭环境卫生,保持室内空气的新鲜和流通。
此外,立秋后早晚温差较大,对于儿童来说,如果护理不当,容易患上感冒。家长要及时为孩子增减衣物,运动、活动时换上吸汗、宽松、透气好的衣服,运动完满头大汗不要直接对着空调和电扇吹。对于幼童来说,要注意足底的保护,从炎热的室外回屋时,不要立刻光着脚在凉地板上走。(刘旭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