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温情点触时代脉搏 泰和县刘晓雪的诗意家园

12.06.2014  13:03

刘晓雪生活照

个人简介:

刘晓雪,江西丰城人,1971年出生于吉安泰和,1995年毕业于吉安师专政教系,现供职于泰和县纪委,任纪工委副书记,监察分局局长,系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

从2010年开始,四年内囊括一个国家奖,五大省级作品奖,三个市级文学奖,并出版散文集《故园无声》。今年3月与5月,刘晓雪这三个字再次进入吉安文人的视野—— —散文《离歌》获得第二十一届江西省报纸副刊好作品二等奖,散文《塘灯田事》获江西省第二届“井冈山”文学奖。

从文艺新秀到得奖能手,刘晓雪究竟拿什么吸引了读者与评委的眼球?身为一名纪检干部,她如何在写作与工作中寻找到一种平衡?

谱写悠扬的乡曲

虽然刘晓雪没有著作等身,但也颇为丰产。2012年出版自己的首部散文集《故园无声》,其中收录了《塘灯田事》、《故园无声》、《有多少爱不可以重来》等20余篇散文,其中作品多写于出版的前两三年内。随后,又创作了《离歌》、《文化散文》、《不敢相望的河》等作品。

晓雪的文如同她的名字一样,纯真而优美。在她的笔下,一切是那样的可爱、纯美。正如文友“贫村”在散文集《故园无声》给晓雪作序时写 道:“外表憨实可掬的晓雪,写出来的文字却灵秀优美,韵味十足。

因为写真,所以深情。在《叩开故乡的门》中,这样写道:“原来天下的道路并非全用来前行,更是为了回家”。在她的文中,写得最多的就是故乡的景、人、情。

故乡丰城张巷“上一扇塞板,日子就翻过去一天;下一扇塞板,新的一天又开始了”,写小老百姓不需要太聪明的生活;“浪大挡不住鱼穿水,暴雨挡不住捕鱼郎”的 泰和蜀口洲人恪守祖训,淡然生活;泰和塘灯“大年初一吃小葱豆腐芹菜萝卜”要的是清清白白,勤勤快快;拔杯、唱台、手工油作坊……无一不透露出作者敏锐的嗅觉,于细微之中捕捉小人物的喜怒哀乐的能力。

谁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或许,在这片熟悉的沃土上,刘晓雪充分汲取养分,将手中的笔化为千千情结,饱含深情地谱写出一曲曲悠扬的乡曲。

带着希望在写作

2008年,刘晓雪从乡镇调回县城工作。当时的她已经辗转了5个乡镇,十年乡镇路漫漫,吹尽黄沙未见金。回城后父亲病重,因在北京大兴学习,未能见父亲最后一面,隔岸歌哭,悲恸无告。于是在父亲百日祭,写下《有多少爱不可以重来》,以悼亡父。此文被丈夫投稿给《泰和通讯》,发表后,竟引来不小反响。就这样,晓雪踏上了文学之路。

父亲虽初中未毕业,但是崇尚文化。一直以来,她视父亲为精神导师。父亲去世后,晓雪心灵无所依托,她开始向上追溯,一点一点地找寻父辈的记忆。

那是1943年,父亲还在襁褓中时便随爷爷奶奶从丰城张巷“逃日本”到泰和。刘晓雪小时在张巷待了半年,长大后对它的印象朦朦胧胧的。三十六年后,她回到故乡,竟也没有违和感,“我对张巷的感情也许是从父辈血液里带来的吧!”她对记者说道。晓雪回忆道,那次回乡,睹物思人,心中悲痛爷爷、父亲的去世,可是却幸运地见到了所有远亲,“想想虽然父辈去世了,但是我传承下他们对故乡的情感,心中慢慢地就有温暖。”于是,有了散文《故园无声》。

难怪,在散文《故园无声》中有这样一段话:“山坟座座,座座山坟,给活着的人传递隔世的温暖,活着的人因此有缘可寻,有恋可执。”读罢此文,一种温暖、善意和希望在心头流动。

从小在县城长大的刘晓雪,1995年吉安师专毕业后,分配到乡政府工作,一干就是十年。“基层群众生活有亮色和希望,有些作者不太认同,但我认为他们对生活充满希望,我要把这些希望放大。我想,是他们给了我创作的源泉。”十年间,她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她知道基层群众苦什么、乐什么。

晓雪是泰和苏溪塘灯的媳妇,曾在该镇工作,这是她的第二故乡,获奖作品《塘灯田事》的故事便发生在这里。

塘灯田事》是以一个真实故事为原型,讲述了塘灯人对土地态度的转变,从弃田到争田再到抛弃土地,再次回归土地以及美丽乡村建设的故事。她说,“希望我的父老乡亲不要离开土地,要有尊严,幸福踏实地生活在土地上。

行文结尾特别温情,“我和爱人商量了,再过几年回塘灯去,老屋还在,栽一两丘水稻、田埂上点些豆、侍弄一小块菜地,养些鸡鸭鹅,再买辆车,城里住倦了,回塘灯好好享受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我想一定会比陶渊明更悠然见南山……

在第二届“井冈山文学奖·作品奖”中,《塘灯田事》是获得该奖的唯一一篇散文。著名文学评论家朱向前如此点评道,“从田势看世势,从家事看国事。见微知著,四两拨千斤”。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刘玉琴评价“《塘灯田事》仅仅两千来字,却折射了时代的变迁、生活的巨变,乡土气息浓郁,文学语言讲究。”

用温情点触时代脉搏

刘晓雪的日常工作是持纪办案,与黑暗作斗争,认识黑暗,因而更向往光明和温情的一面。白天办案,夜晚创作,有人笑话她,“你在文学上走得顺风顺水,可比你在纪检系统出名多了!

面对这样的话语,晓雪也有过疑虑和苦恼。细想过后也就释然:纪检干部“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树立的是风清气正的形象,而反映“正能量”和“核心价值观”文学作品,一样可以起到震慑腐败,净化心灵的作用。只要是温暖、善意、带着希望的 写作,让人感受美好、希望,是不折不扣的主业,不是一样给纪检系统添光增彩了吗?

一曲离歌,故园无声;顺水安民,江润庐陵。我只不过是俯下身子,贴近它,去感受时代搏动的频率,聆听时代最强音,然后,做忠实的记录者。”刘晓雪写反映峡江水利枢纽移民的报告文学《离歌》的获奖感言上,最能诠释。

谁无乡土,谁无记忆?对于一个女人,尤其如此。用温情的乡土、故园情怀去点触时代脉搏的跳动,这是晓雪的聪明之处,也是她所把握的文化密码,她的成功并非偶尔,而是必然。

人无法主宰命运,更不奢求写作能够改变命运,虽然我一直也在期盼会给我这么一个平台,但是我已经够幸运的了:写作时间这么短却得到了那么多了,原本只想收获一缕春风,却给了我整个春天。一路走来,多少人的帮助成全了我今天的小成就,红尘万丈啊,未必就是一路混浊,不到尘埃落定,谁能断语红尘中就没有佛的灵光。”(记者罗仁瑾)

主要荣誉:

2011年散文《叩开故乡的门》获全国“中华颂”艺术大奖赛一等奖;

2012年散文《故园无声》获吉安市“九江银行杯”第三届白鹭洲文学大奖赛奖;

2013年出版散文集《故园无声》;

2013年6月散文《塘灯田事》获江西省“堆花杯”赣鄱表情征文比赛二等奖;

2013年12月散文《塘灯田事》获江西省“中国梦,我的梦”网络征文专业组二等奖;

2014年5月散文《离歌》获江西省报纸好作品奖二等奖;

2014年4月《离歌》获吉安市“九江银行杯”第四届白鹭洲文学大奖赛奖;

2014年3月散文《塘灯田事》获江西省第二届“井冈山”文学奖。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