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给谁点赞:我的战友里他最会带兵打仗

27.04.2015  17:50

  本文摘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作者:刘华建,原题:《粟裕三次"斗胆直陈"转变战局 毛泽东称赞"最会带兵打仗"》

  粟裕,湖南省湘西会同县人,侗族,1907年出生,1927年入党。参加了南昌起义(时任周恩来警卫班班长)和井冈山革命斗争。由士兵逐步成长为我军高级指挥员。解放战争时期,成为华东野战军的主要指挥员。粟裕先后6次负伤,九死一生,用兵如神,百战百胜,经历极富传奇色彩,淮海战役中更是以少胜多,创造了战争奇迹。毛主席说:“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据统计,在近4年的解放战争中,我军进行的较为重要的战役共134次,每役歼敌3万以上的38次,其中粟裕指挥的有12次;每役歼敌5万人以上的23次,其中粟裕指挥的有8次。

  毛主席1961年在接见英国蒙哥马利元帅时曾说:“在我的战友中,有一个最会带兵打仗的人,这个人叫粟裕。”刘伯承元帅曾评价粟裕:“百战百胜,是解放军最优秀的将领之一。

  与粟裕卓越战功相辉映的,是他光辉的人格魅力。粟裕曾三次“斗胆直陈”,力促战局改变。

  第一次“斗胆直陈”:关于外线作战与内线作战问题。1946年夏,国民党军队向解放区大举进犯,中央军委提出以山东、太行解放区主力实行外线出击,向南作战,并于6月26日电令华中分局,要粟裕率华中野战军主力兵出淮南,与山东野战军配合作战。陈毅军长也电令粟裕西出淮南。

  接到中央指示后,粟裕从战场实际出发,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认为“在苏中先打一仗”,更为有利。27日,粟裕以个人名义发电中央军委和陈毅军长,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并在取得华中分局其他领导的支持后,于29日以张(鼎丞)、邓(子恢)、粟(裕)、谭(震林)名义再次发电,建议“第一阶段仍留苏中解决当面之敌”。中央军委、毛主席根据战场形势变化,最终采纳了粟裕的建议,决定:“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至外线,在政治上更为有利。

  7月13日至8月31日,粟裕指挥华中野战军迅速发起了“苏中战役”,在一个半月时间内“七战七捷”,歼敌5.3万人。海安一战,更是创下了敌我伤亡15比1的奇迹(歼敌3000,我伤亡200),极大鼓舞了各解放区军民的士气。

  毛泽东于8月28日在发给各战略区首长的电报中推广了苏中经验,指出:“这一经验是很好的经验,希望各区仿照办理,并望转知所属一体注意。

  苏中战役发起后,为增加兵力,确保胜利,7月25日至8月5日间,粟裕先后3次向中央和陈毅军长发电建议调淮南的五旅至苏中参战,终获同意。其中第三封电报(8月5日电)以“斗胆直陈、尚祈明示”结尾,这即是第一次“斗胆直陈”的由来。

  第二次“斗胆直陈”:关于发展战略进攻问题。1948年1月初,为扩大战略进攻,把战争引向蒋管区,中央决定粟裕率华野3个主力纵队渡长江南下,开辟江南战场,吸引敌军分兵,配合刘邓大军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