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纪念日】姚名达——抗战捐躯,教授第一人
本网讯(记者刘水龙根据有关资料整理)导语:2014年8月3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决定以法律形式将9月30日设立为烈士纪念日。抗战时期,南昌大学前身之一原国立中正大学姚名达、吴昌达等师生赶赴前线慰问军队,不幸遇敌,搏斗中姚、吴壮烈牺牲。值此烈士纪念日,特刊文纪念,以示缅怀,并励后学。
9月1日,民政部公布了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南昌大学前身之一原国立中正大学教授姚名达名列其中。
姚名达(1905--1942)字达人,号显微,江西兴国县人。早年清华国学院毕业,师从国学大师梁启超等。其一生勤勉刻苦,著述宏富,以忠诚正直,学有创见而享誉。著《目录学》等书16部,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史学家、目录学家,史理学创始人。抗日战争期间任南昌大学前身之一原国立中正大学教授,组织师生战地服务团,亲赴前线,在新干县与日寇搏斗中英勇牺牲。
师出名门 誉满学界
姚名达祖父姚德源,是一位以种菜撑船为业的劳动人民。姚名达父亲姚芳权,字舜生,通经史,工诗文,学问渊博,是光绪年间兴国县学庠生。家中只有几亩薄田,但有几百部经、史、子、集等古籍。姚名达出生于这样一个穷苦读书人的家庭,成长于一所具有美好读书环境的清华国学研究院。他自幼思想缜密,见解卓越,治学勤奋,尤好研究史学和目录学,所贡献于史学和目录学者亦至巨大。
姚名达入清华国学研究院后,拜梁启超先生为导师,恳求他指导自己进行研究,并表示自己亦愿尽力于学。梁启超见他年龄最小,又能笃志力学,十分喜爱。因问他意趣如何?名达说:“愿下最大决心,立志以十年功力,作《中国史学史》的专题研究,非待是书籍成以后,当不离开清华一步”。梁启超闻言,认为其志可嘉,遂乐为指导。
梁启超当时所讲的课程有《中国文化史》、《儒家哲学》、《历史研究法》、《历史研究法补编》、《古书真伪及其年代》,姚名达与同学周传儒等人根据梁的演讲笔记整理而成的。姚名达由于导师梁启超循循善诱,治史意志益坚,乐而忘身。按照清华国学研究院章程规定,一年应予毕业,授予证书。但他不忍离开导师梁启超,更不愿抛弃自己的专题研究工作,遂留院从事研究工作三年,作《章实斋史学》专题的研究。
1928年6月14日,姚名达肄业清华国学研究院已三年期满,经由导师梁启超、陈寅恪、李济诸人审查成绩,认为及格,授予毕业证书。
姚名达毕业于清华研究院后,不久即南下,历任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国公学、复旦大学等教授,最后任国立暨南大学教授。期间从事访书、编书、教书等工作,在史学界颇有声誉。
姚名达在上海期间,他的夫人黄心勉女士也到了上海并创办女子书店,发行女子月刊,伉俪情深、事业蓬勃。期间,抗战爆发,为支援抗战,姚名达和妻子毫不犹豫地匿名捐出订婚用的金戒指,并向社会发出捐赠号召,在当时传诵一时。1936年,黄心勉去世,对姚名达打击很大。
战地服务 壮烈殉国
1940年,国立中正大学在江西创办,校长胡先骕特聘姚名达为研究部研究教授、文史系教授。1942年6月,浙赣战事发生,日军侵扰浙江金华、江西上饶一带。为了鼓励士气,动员民众,姚名达发起组织“战地服务团”,推选胡先骕为名誉团长,姚为团长。服务团编印了《战争服务特刊》,发表发刊词和《战地服务团成立宣言》,全团30余人奔赴抗日前线,先后在新余、峡江、新干等县组织了青年战地服务团。 战地服务团沿途采取街头讲演、绘制标语漫画、表演歌咏剧等形式宣传抗日,并出版了《战地通讯》。
1942年7月7日,姚名达率领了十几名团员,准备从石口渡过赣江。到石口天色已晚,他们便在村里祠堂中休息,不料这时日军发动突然袭击。姚名达大声叫道:“和日本鬼子拼呀!”就赤手空拳和手持武器的日军打斗起来。他从日军手中夺到了枪,正准备上楼占据有利地势,一个日本兵开枪了,姚名达中枪倒地,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华民族万岁”口号,另一个日本兵又用刺刀刺进他的胸膛,姚遂壮烈殉国,终年37岁。同时遇害的还有24岁的吴昌达同学。
绝学遗著,千秋定评
姚名达和吴昌达殉国的消息传到学校,全校师生痛哭失声。7月28日,两位烈士的灵柩从水路护送回泰和,沿路码头进行公祭,各界800余人隆重地举行了迎灵祭。8月5日,两位烈士被安葬在杏岭校园。
姚名达殉国的消息也传遍全国,仅《新华日报》就先后4次作了报道。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称赞姚名达为“母校之光”。在姚名达殉国一周年时,老校长胡先骕高度赞扬姚名达“绝学有遗著,千秋有定评”,“英风传石口,大节振西江”。国立中正大学在姚名达牺牲地隆重集会,并立碑纪念。
1987年,民政部正式追认姚名达为革命烈士。著名教育家、社会学家、中正大学校友会名誉会长雷洁琼为姚名达烈士亲笔题词:“抗战捐躯,教授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