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话题:明天,我们去哪儿养老?
明天,我们去哪儿养老?
“延迟退休”、“两会代表呼吁改变养老金双轨制”……近期,一系列关于老人的热点事件将“养老”这个话题再一次推到台前。记者近日从南昌民政部门了解到,截至2012年底,全市60周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数为75.2万,约占全市总人口数的15%,比上年增长5%。南昌已进入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每个人都有老的一天,明天,我们去哪儿养老?
志愿者给老人表演节目陪老人们包饺子
社会背景
2015年每6个南昌人里就有一个老年人
根据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2年底,全市户籍总人口达507.87万人,其中,60周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数为75.2万,约占全市总人口数的15%,比上年增长5%。相关人士保守估计,到2015年,我市老龄化将达到16%以上,老年人数达到80余万人。“到时,平均6个南昌人里,就有一个是老年人。”该人士表示,南昌已进入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对于许多60后甚至是70后而言,养老话题不再遥远。传统的养老模式已不能满足养老需求。养老急需寻找新的突破口,以解决目前的养老问题。
物质基础
江西每2.7个在职人员供一个退休老人
要获得一个较优质的老年生活,资金当然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而社保基金仍是大多数百姓退休养老的基础。
江西省社保中心业务一处邓处长表示,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全省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达到707.37万,其中参保职工人员518.26万人,离退休人员189.12万人。在职人员与退休人员的比例约为2.7:1,也就是说我省2012年基本上是2.7个在职人员要负担起1个退休老人的退休金。并且,该比例还在呈下降趋势。据邓处长预测,2013年比例预计在2.6:1——在职人员的压力将越来越大。
但邓处长也坦言,“养老金只是基本养老保险,它保证的是百姓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如果人们想在未来拥有更好的养老,可以通过单位缴纳年金或者自己购买商业保险作为养老的补充,来提高自己以后的养老品质。”
机构养老:“一床难求”、收费门槛较高
据了解,目前,南昌的几种主流的养老模式包括: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
南昌市老年颐养中心是南昌一家养老机构,成立于2006年。从2008年以来,这里的床位就一直很紧张。社工部部长雷洁告诉记者,申请来颐养中心养老的老人越来越多。雷洁表示,机构养老相对于居家养老更让人放心。对老人的照料也更加专业。
南昌一家养老机构的负责人朱零则认为,对于养老问题,居家养老是基础,社区养老是依靠,而机构养老是支撑。朱零建议,生活能够自理,且家庭环境较好的老人们,最好选择居家养老。而那些高龄老人、失智失能老人、子女无法看护的老人则更应选择进入机构养老。
记者从南昌民政部门处了解到,截至2013年10月,全市现有各类养老福利机构318家(不含在建),养老床位数12000余张。按照国家每千名老人40张床位的要求,南昌目前养老床位缺口较大,不足以满足全市老年人的需求,部分县区甚至“一床难求”。
此外,机构养老收费不菲也提高了该模式的门槛。雷洁告诉记者,一位老人要进入老年颐养中心养老,每月平均缴费在2000元左右,而一些失智失能的老人由于需要特殊护理,每月的费用更高。对于一般企业的退休老人来说,机构养老的收费往往都高出自己所能拿到的养老金数额。
南昌市民政局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促进处副处长熊广义表示,近年来,有关部门一直在加大机构养老方面的投资建设。“截至目前,全市社会力量投资在建(筹建)大型养老福利机构已有五六家,预计总投资达10~20亿元,新增床位达10000张以上。”
养老模式
社区居家养老:养老不出社区服务家庭化
12日早,记者来到东湖区小金台社区,见到几位居民正用小推车推着满满一车大米、蔬菜,往3号院走去——这些米菜是给社区的几位老人带的。据该社区副书记杜丽介绍,小金台社区3号院是一个居家养老试点院。从2009年开始,这里的70余名老年人,就能享受社区志愿者的上门服务,如买菜、代缴水电费等。而这些志愿者,也大多是附近的邻居。“这种模式不仅拉近了邻里间的距离,万一老人身体出现问题,志愿者也能够就近发现。”杜丽说。
小金台模式其实就是社区居家养老的一种。这种模式的特点在于:让老人住在自己家里,在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社区的有关服务机构和人士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目前,南昌共有158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各社区根据自身特色为辖区老人们提供不同的服务,但基本都是“老人提出意见、社区开展服务”。
熊广义表示,居家养老服务是养老事业的基础。为推广这一服务,在未来有关部门将尝试建立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年审制度,落实公益性岗位设置,并对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进行年度星级评定,按机构星级给予金额不等的运营补贴。
此外,随着当前养老服务业的飞速发展,各种养老模式也随之衍生出来,如乡村养老、候鸟式养老、以房养老、医养结合等,而这些模式中,有些要求老人们有一定的经济条件,有些则被当前主流养老模式吸收借鉴,演化成更符合老人们实际需求的养老模式。
精神层次
养老更需要社会共同关怀
其实,老人能否“颐养天年”,不仅仅在于物质生活是否充裕、养老环境是否舒适,“精神层次”上的需求更是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只有在物质和精神“双丰收”,才是真正的“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其实老人不管是在哪养老,都还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常回来看看自己。”雷洁表示,平时工作人员经常会组织在院老人看电影、做游戏、开联欢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老人的生活充实起来。”记者了解到,尽管养老模式多种多样,但不管是哪一种,都日益重视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如志愿者上门陪老人聊天、老年人手机的发放、老年人活动室的建立等。
发展方向
社会化养老服务或将成趋势
有关人士在分析现今几种主流养老模式后表示:“目前我国养老依旧是以居家养老为主导,其服务主要是政府主导、社区补充,而养老又是一个社会问题,除却官方提供支持外,也更需要社会人士参与进来,如投资民办养老院、社会组织参与服务等。”该人士坦言,如今在南昌,也有一批公益组织和大量的志愿者也加入到养老服务中来,如义工走进养老院、社区慰问老人等。但这类服务也仅限于以活动方式融入养老机构、社区的某些养老工作中,很少有组织形成了自己的专业方式和规范服务。“政府应统筹起这股社会力量,进行相关培训扶持,以购买服务的方式,推动社会力量成为养老事业的有力支持。”该人士建议。
■记者沈冠楠、罗捷 文/图
政府和机构应分工明确
许多老人觉得“住养老院很贵”,而许多民办养老院的经营者也诉苦:“办养老院很亏”。“一贵一亏”成为机构养老的一个普遍存在的矛盾。
养老问题是一个庞大的社会工程,仅仅依靠政府的财力支持,是难以解决的。这就需要政府和社会机构做好分工,政府在制度、法规、政策等方面予以引导推动,另一方面,则需要依靠市场经济这个杠杆,吸引社会资源向养老产业流动。其中,政府主导的救助型养老机构应主要针对那些有特殊需求的老年人群,如农村“五保”、城市“三无”人员、失去生活自理能力老人的基本养老问题;福利型养老机构则应为那些既不是救助型养老机构的服务对象,也无力支付市场型养老机构服务费用的普通老年群体提供服务,并采取个人、社会和政府三方承担的方式进行;至于民办养老机构,应主要满足那些有较高支付能力的养老群体,政府则对这类机构给予政策优惠。(来源:信息日报 记者沈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