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垚烽:调查强卖风波,别漏了那个“偷笑者”
存话费、送手机、赠服务。这样的事大家都听说过,也有很多人参加过,但不管存多少花费,送什么样的手机和服务,活动有多优惠,都有一个原则那就是消费者自愿。但是在云南省宣威市阿都乡,13所小学的数千名学生却在“自愿”的名义下被强迫存话费送手机,有的家庭甚至被要求不止购买一部手机。(3月23日央视)
学校利用新技术手段来方便教学、保障安全本无可厚非,类似做法在全国各地已成为一种通例,有利于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联系,共同促进学生的学习成长。不过,任何事情都讲究因地制宜,像阿都乡这样的边远特困乡,是否有必要人人都搞手机,倒是值得商榷的。要知道,500元话费对于当地许多家庭来说不是笔小钱,为何非要用手机平台,不能采区别的方式,比如多家访、定期召开家长会等吗?
令人担忧的是,类似强迫学生购手机、充话费的行为,在许多地方都曾发生过,家长一再投诉,媒体也不止曝光过一回。之所以屡禁不绝,单纯用学校“好心办坏事”显然解释不通,其背后不可能没有利益的因素。
有道是“无利不起早”,要是没有好处,学校会那么积极,甚至由阿都乡中心学校出面,统一安排全乡15所学校分期分批推广预存话费送手机并赠送翼校通的业务吗?鬼才相信!所以,相关部门的调查不应仅仅局限于学校是否存在变相强迫学生“存话费送手机”,以及退还钱款这一层面,还应深挖其背后有无利益纠缠,甚至腐败情况。
当然,“一个巴掌拍不响”,如果没有相关通信服务商的介入,也就不存在买不买手机、上不上平台的问题了。事实上,睽诸各地发生的强买手机、强充话费事件,我们总能发现一个熟悉的“身影”——翼校通。
根据网上的介绍,翼校通是中国电信依托宽带、移动通信网络为中小学校、教师及学生家长提供的一套满足日常互动交流、教育办公、安全管理等应用需求的综合服务平台。不过,这个自称“搭建家校无障沟通桥梁”的信息平台,在实际使用中却并不怎么遭人待见,甚至有家长投诉称,为了使用“翼校通”,他们还被强制要求购买电信的手机。
类似的情况在此次事件中也有体现。比如有的家长本来就有手机,便希望能增加这个服务但不额外交钱,可结果“他们卡着孩子没办法,所以只好交了”。试想:要不是仗着“独此一家、别无分号”的垄断地位,翼校通敢这么牛吗?其实,这种垄断下的蛮横,与消费者平时遭遇到的本质上一样,只不过这一次“卡”的是学生,而且还是赤裸裸的强制,所以才显得那么让人出离愤怒。
可见,相关学校、负责人固然应受到谴责、惩处,但公共舆论也别漏了背后的那个“偷笑者”。其实多数情况下,学校只是得个小头,大多数钱都被电信拿去了,却把挨骂的事留给了前者,这样的企业,怎一个黑字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