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熬夜写作业猝死,全怪应试教育?
原标题:学生熬夜写作业猝死,全怪应试教育?
——本文系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前几日,河南南阳一位中学生猝死课堂。报道称,孩子头天晚上写作业到12点多,第二天早上6点20起床。此事一出,各方对应试教育的指责纷至沓来。对此,我只想说,这事儿,真不该全赖应试教育。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写作业到凌晨”和“猝死”这两件事只存在相关性,因果联系并不大。试问,“写作业到凌晨”就一定会猝死吗?显然不一定。六个小时的睡眠时间的确不长,但让人猝死的可能性极低。反过来说,猝死的人都爱熬夜吗?显然也不是。因此,“写作业到凌晨”是“猝死”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二者并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
那直接导致猝死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有研究表明,50%的年轻猝死的死因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平时可无任何症状),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不过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也就是说,“猝死”和学生本人的身体素质关系更为密切。无论如何,我们在尚未弄清楚该学生是否患有心肌炎等器质性疾病之时,就武断认定“写作业到凌晨”是最主要的死因,继而推断应试教育是罪魁祸首,既是不恰当的无限联想,也过于草率和武断。
像这样的归因谬误在生活中很常见。比如,前几天在南京理工大学的一场招聘会上,不少企业注明“只要本科生”,许多人就感叹“本科生就够用了”。殊不知不同的岗位需要不同层次的人才,工厂招聘工人可能更青睐有经验的专科生,高校招聘老师则需要科研能力强的博士生。同样,几年前震惊全国的温州动车事故,就不少人跳出来抱怨“动车跑得太快”从而使得全国高速铁路减速。其实,“车跑得太快”和“出事故”只具有相关性,是否有因果联系,还得看事发原因的具体分析。
当然,在学生猝死这件事上,很多人要么是跟风凑热闹,要么是借机“忆苦”——“我当年高考前每天还只睡三四个小时呢,都怪老师逼太紧了”,可是,这么多真实的亲身经历,真的能证明学生猝死是因为熬夜写作业吗?其实,许多人只是在借机抱怨而已。就像鲁迅先生说的一样,“看到白臂膀就想到私生子”。从心底里对应试教育不满,看到这类和教育相关的事件就难免会诉诸感情,迫不及待地给“应试教育害人”的论断找原因——看,熬夜写作业猝死,果不其然是应试教育的问题。这种不顾逻辑地宣泄,与网络暴力无异,如果应试教育是个人的话,早就承受不了了。
也许有人会说,管他符不符合逻辑,只要得出的结论没错就行。但这种无视过程只重结果的批判又有多大作用呢?不仅苍白无力,而且误导他人。这样的心态在很多公共议题中都曾出现,要么误伤他人,要么让争论像三岁小孩斗嘴一样无知和浅薄,最终使争论变得毫无底线、各说各话,毫无凝聚共识可能,徒留一地鸡毛。因此,要避免争论的无限扩大化,培育健康而有益的舆论场,中国人该多学点逻辑学。
可是,该怎么学呢?答案还得从教育上找。说来讽刺,正是由于应试教育不重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才导致许多人看到“中学生写作业到凌晨猝死”的新闻时,就不假思索地认为“这是应试教育的压迫”。记得今年高考期间,法国高考题蹿红网络,“人们是否可以不受磨难而满足欲望?”“追求真理,却涉及利害关系怎么办?”等论题,对学生的思辨能力要求之高令人惊叹。反观中国考试题的“概括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立意高下一眼即可看出。
考题映射教育,中国教育一向重“知识”轻“能力”,重“经验”轻“思维”,忽视对学生的思维训练。看来,要使更多人把逻辑思考、理性看世界当成习惯,还是得寄望于这句老话:从娃娃做起。
文/王雅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