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康:“领养公告”凸现养老的困惑

06.05.2015  11:34

  “空巢老人的日子,苦不堪言。”75岁的郇崎通过常州晚报向社会发布“领养公告”,希望一个和和睦睦、其乐融融的家庭将自己“”回家。作为回报,他将拿出每月6000多元的退休金和百年后的丧葬费赠予这个家庭。(5月5日 中新网)

  在江苏常州戚墅西街一处老公房内,住着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房子简陋冷清,他每天自说自话,百无聊赖,心情十分抑郁,这就是75岁的郇崎老人的真实情况,也是现今大多数空巢老人的真实写照。老龄化社会中的诸多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一方面,养老机制不完善,社区养老设施欠缺是不争的事实。另一方面社会竞争激烈,子女工作压力大,与老人沟通相对很少,加之工资收入没有跑赢物价,很难适合“家庭养老”。因此,像空巢老人郇崎发“领养公告”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在西方,老人渴望空巢,向往无拘束的生活,希望子女长大后外出拼搏,而不是呆在家里面。然后在中国因受几千年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养儿防老是天经地义的事,父母把子女当成人生的寄托,渴望感情回馈,孝心报答。事实上,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观念的改变,很多家庭结构出现了新变化,使得空巢老人家庭也越来越多,他们很难奢望“养儿防老”。

  如何安置空巢老年群体度过晚年,让他们与正常老年人一样享受天伦之乐,已渐成为社会工作的一项重要的内容。

  作家毕淑敏说过“有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并不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老人养育了我们,我们善待老人,尤其对待“空巢老人”更应义不容辞!作为子女,首先要负起孝敬老人、赡养老人的责任和义务。无论身处何方,都要心系父母,尽量多抽出时间关心父母生活起居,带上孩子“常回家看看”。即使在忙,也应该给家里打电话问候,努力帮助父母培养一些有益的兴趣和爱好。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养老机制,健全对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制度,国家和社会应当采取措施逐步改善保障老年人生活,建设一些适合老年人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社区作为政府政府养老工作的延伸,要发动志愿者和邻里互助,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和谐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