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牌坊》:杨导带着全剧组“恶补”古建文化

17.12.2015  10:59
原标题:话剧《牌坊》:杨导带着全剧组“恶补”古建文化

”随着导演杨立新按响北京人艺三楼排练场里的导演铃,只见穿着戏服的王刚、龚丽君等演员开始上场排练起了京腔京韵的话剧《牌坊》片段。这是北京人艺2015年推出的最后一部原创大戏,由刘进元编剧,杨立新导演,王刚、龚丽君等人艺实力派演员主演,北京人艺还首次特邀了两位分别来自俄罗斯和英国的外国演员加盟剧组当“外援”。该剧将于12月24日在首都剧场正式首演。

从策划到改编全程参与

有着导演思维的演员”杨立新,自打从复排《小井胡同》开始转型当导演,便越发显现出了他的导演能力;在前一段他和陈佩斯共同主演的话剧《戏台》中,虽然节目单上列的是陈佩斯导演,但陈佩斯自己也承认,其实杨立新也承担了很多的导演工作。这一次回到人艺导《牌坊》,可以说是杨立新完完全全独立执导一部原创大戏。《牌坊》从一开始策划和结构这个剧本,到编剧三度改编剧本,整个创作过程杨立新都是参与者。

据了解,《牌坊》的初稿早在2008年就由编剧刘进元完成,当时的剧名为《正阳门下》,故事描述了重修前门楼子和克林德牌坊两件事。剧本写成后,因各种原因搁置了。直到前年,剧院重新提出排练此戏,开始进入改本阶段,先后动了三稿,其中一个重要的修改方案,就是杨立新提出的:“把前两幕即重修前门楼子的部分全部删去,让戏剧矛盾全部集中在中国人修克林德牌坊这件事上。”如今,话剧《牌坊》的戏剧冲突很强,集中在老北京前门外的一座四合院内展开,营造行掌门人蒯鹤年陷入一场漩涡:为平息八国联军的怒火,清政府答应为义和团打死的德国公使克林德修建一座纪念碑式的汉白玉牌坊。这个屈辱的工程落到了蒯家……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杨立新说,“我是前门外长大的孩子,从小就经常到中山公园玩,在大门迎面有一座高大巍峨的汉白玉牌坊,坊额上镌刻着四个大字:保卫和平,但其实它是为纪念克林德而建的带有耻辱记忆的牌坊,承载着京城营造行工匠们的血泪与抗争,但知道这个的人越来越少了。

带着全剧组“恶补”古建文化

剧组成立了,杨立新带着全剧组一起“恶补”中国古建筑文化。首先是历史考据和建筑知识的学习,杨立新告诉记者,在清代,皇家大型工程,由内务大臣主管,再由工部转交给当时京城的十二家木厂承包,这十二家木厂被称为“八大柜”和“四小柜”,排名依序为:兴隆、广丰、宾兴等等。而十二家木厂中,最大的就是马家的兴隆木厂,专门修皇家园林,颐和园、故宫、北海、承德避暑山庄。为此,剧组特地拜访了兴隆木厂的第十四代传人马旭初,向他了解营造行工匠的心路历程。马旭初是北京古建的老顾问,曾参与修建十大建筑,保护并修复了目前收藏在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中的中国藻井艺术孤品“北京隆福寺藻井”,对修克林德一事也有了解,剧组因此掌握了大量的一手资料。

对于导演杨立新来说,另一个难事是给年轻演员普及古建知识,“我们的演员素质非常强,懂得戏要怎么演,但现在孩子打小都住楼房,成长中并没有这部戏所表现的经历,比如房柁、檩、椽、梁都不知道,正房、厢房分不清,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也区别不出来,这就不行。”为了让年轻演员演好这部戏,杨立新带着剧组到故宫和中国古代博物馆多次参观,还建了一个微信群,每天在群里分享“宋代重要建筑著作《营造法式》”、“唐代木构建筑山西南禅寺与佛光寺”等各种建筑知识和文化,让年轻演员受益颇深。据透露,剧中有一个重要道具——斗拱,是专门请故宫修缮处为剧组做的。年轻演员周帅已经对这个斗拱非常熟悉,能把拆散后的一百多件,在很短的时间全都装上,“其实这个很难,因为每一件看上去都差不多,但只要一件摆不对就全部摆不对。”(王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