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颜顶撞蒋经国的王升

03.05.2016  14:56

  □王家才

  王升,字化行,龙南县人,曾任台湾当局国民党中央常委、“国防部”政战部上将主任。王升一生坚定维护“一个中国”的政治基础,为反对台湾日益猖狂的“台独”活动,曾措辞严厉地顶撞了蒋经国。此后,王升仕途一落千丈,而蒋经国也多次自我反省,对不听王升的忠告后悔莫及。

  1978年5月,蒋经国接替其父蒋介石就职“总统”。当年底,为严厉打击“台独”势力崛起,代号为“刘少康办公室”成立,由王升主持其事。因其后台是蒋经国,层次极高,加之王升性格原本就直率,于是经常直接召集军界各部室长官和党政高官到会列席。会上,经常把反“台独”不力的高官问责得瞠目结舌。王升因此得罪了许多“党国大佬”,“刘少康办公室”被大佬们讥讽为“太上中常会”“太上行政院”。

  1983年初,在美国政府“关注台湾人权问题”的压力下,晚年的蒋经国试图实行“西式民主”。诸如开放党禁、结束戒严、充实“中央民意机构”、地方自治法治和开放老兵大陆探亲等。1983年三四月间的一天上午,蒋经国在“总统府”约见王升,并对其说:“我要把军队政工的人事权全部划归部队长,今后政工不再掌握部队人事权。”王升反对把由自己主管的人事权交出去,因为这样一来,政战部和“刘少康办公室”如同虚设,政工工作也无从谈起。他不假辞色,以近代历史上的教训与蒋经国抗颜,并说:“现在‘台独’那么厉害,哪能削弱政工力量?你就不怕大陆失败的历史在台湾重演吗?

  王升早在蒋经国任赣南行署专员时就是其幕府的亲信。1948年,国民党政权行将覆灭时,蒋经国与章亚若亲生的儿子章孝严和章孝慈至台(后认祖归宗改为蒋姓),就是王升一手经办,从厦门坐船到台湾。到台湾后,王升的官位升至顶峰。王升犯颜顶撞蒋经国后,尽管事后王升向蒋经国道了歉,但从此二人的关系大不如前。1983年5月,王升由政战部平调到“三军联合作战训练部”。不久“刘少康办公室”关门大吉。蒋经国考虑到王升仍然是自己推进“西式民主”的最大“拦路虎”,于是把王升外放到驻巴拉圭任“大使”。巴拉圭和中国台湾恰在地球的两端,相距万里之遥,从此王升反“台独”鞭长莫及,只能望洋兴叹!

  1987年12月25日,“行宪纪念大会”在台北中山堂举行,蒋经国拖着病体勉力出席主持。当时,民进党“国大代表”在会上叫嚣反蒋口号,蒋经国表面上不愠不怒,但是心里已有了对策。会后,蒋经国紧急召见“总统府国策顾问”蒋彦士,劈头便说:“叫他回来吧!还是王化行(王升字“化行”)说得对,我还是要重用王化行!”一味姑息党外“台独”分子,饱尝教训的蒋经国几经自我反省,终于意识到王升反台独的正确性。

  王升奉急令回台湾后,但蒋家王朝的大势已去,已无力回天。1988年1月蒋经国去世,王升能做的事只有参加经国先生的送灵祭奠大会。而由蒋经国生前刻意一手提拔,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农学家李登辉,却由“副总统”转正为“总统”。李登辉对蒋经国身后的最大背叛,莫过于他对蒋经国反“台独”路线的背叛,并使台海两岸的政治局势变得更加紧张。王升在台湾时对主张“台湾独立”的一伙反动势力,始终严厉打击和镇压。李登辉上台不久,与素与蒋家王朝为敌的陈水扁及民进党大搞“去中国化”的“台湾独立”活动,并拆除蒋介石铜像和摘掉蒋经国画像。这些肯定是蒋经国生前没有想到的奇耻大辱,也是蒋经国弃用坚定反“台独”“斗士”王升的悲哀。

  王升退出官场后,曾二次应国家台湾事务办公室的邀请,在北京、天津、南京和上海等地参观访问。他与有关人员交谈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中国不能搞分裂,要坚定反‘台独’,台湾一定要回归祖国!” 1996年9月中旬,王升第三次回大陆,这次是专程回故乡龙南看望宗亲,并与宗亲谈起了二件鲜为人知的往事。

  1949年6月,王升从赣州路过龙南,准备从广州去台湾,得知国民党新编23军军长刘仲荻奉国防部令,要在龙南阻击南下的解放军,为广州的国民党临时政府迁台争取时间。王升对新编23军军长刘仲荻说:“你能阻挡得住共军的南下吗?你把军队拼光了,到台湾还有军长当吗?龙南是我的家乡,你不要在龙南‘屠城’!……共军来了以后,你朝天上放几枪,就去台湾。”刘仲荻顺从了王升的意见,放弃固守龙南,撤退至广东方向。国共双方的军队都没打响“一枪一炮”,龙南县顺利解放。王升提起的第二件往事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蒋介石为反攻大陆作政治宣传,不断向内地投放气球,气球的吊包内装毛巾、背心、收音机和肥皂等日常用品,及饼干、糖果、罐头等日常食品,当然还有反攻大陆的宣传传单。王升当时主持其事,他深知反攻大陆是放空炮,于是他叫来几位气象专家,专门研究如何把气球投放到赣南,特别是龙南,并不再夹带政治宣传传单。王升说:“我当时的想法是要给家乡父老送一些‘大礼包’,并没有什么政战考虑。

让协商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培育‘赣事’好商量品牌,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政协新闻网
解决烦心事 笑迎高铁来
● 本报记者 熊灵 通讯员 曾志明 谢建春 政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