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水县:80后大学生夫妻乐当“猪倌”

23.04.2015  14:21

  青山绿水,蓝天白云,一群群黑白相间的花猪出没在绿草丛中。中午时分,随着主人敲响的阵阵铃声,所有的花猪从不同方向奔跑到猪舍,尽情享受主人投放的美食……这场景不在别处,就在修水县港口镇港口村“幕村家庭农场”。拥有这片农场的是一对大学生夫妻,男的叫卢丹,1986年出生,港口镇港口村人;女的叫邹玲丽,1984年出生,安徽省安庆市人,两人同毕业于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4月14日下午,记者慕名到幕村家庭农场采访,正赶上县直有关部门给农场送来两份证书,一份是农业部颁发的无公害食品证书;一份是省农业厅颁发的无污染产地认证书。接过证书的卢丹、邹玲丽激动不已,他们说:“三年多时间的努力没有白费,证书是对‘幕村花猪’品牌最好的肯定。

  如何想到发展生猪产业?夫妻俩称这纯属巧合。2007年7月,卢丹和邹玲丽大学毕业,不久两人喜结良缘。邹玲丽第一次到港口村,清清的河水,碧绿的山峦,良好的生态,深深吸引着她。他们打算利用家乡良好的自然生态发展无公害蔬菜,但种植蔬菜需要农家肥,而猪粪是最好的肥料。第一次,卢丹花1万元到外地购买50多头生猪,原本是准备饲养的,没想到转手就赚1万元,夫妻俩喜出望外。他们想:贩卖生猪如此赚钱,要是拿回家饲养后再出售,岂不更赚钱?

  说干就干。2007年底,夫妻俩东挪西借,投资5万元,建猪舍200余平方米,饲养生猪60头,5个月后全部出栏,但没有赚到一分钱。“虽然如此,但是我们学到了养猪技术。”邹玲丽说。那时,夫妻俩网上看,书店查,没日没夜学习养猪技术。2008年,他们从安徽购进20头瘦肉型母猪,平均每头产子13头,9个月后全部出栏,当时正赶上生猪市场行情好,不到一年时间获纯利100余万元。尝到甜头的夫妻俩决定大干一场。以后几年间,夫妻俩先后投资近200万元,建成猪舍4000余平方米,年饲养生猪近2000头。

  然而,任何事业都不是一帆风顺。随着生猪市场行情的一路下滑,加之缺乏科研、销售团队等,卢丹养猪可谓举步维艰。几番苦思冥想,他决定利用家乡良好的自然条件,走生态发展之路,培育自己的品种。他从太湖、通城等地引进“两头乌”生猪品种与当地的杭猪进行杂交,培养出有地方特色的“幕村黑花猪”。为了解“幕村黑花猪”性能及生长能力,卢丹将它免费送给农户饲养,只要农户宰杀后送给自己一点猪肉,尝尝口感、味道,以便更好地改良品种。夫妻俩整天“”在猪圈培育“幕村黑花猪”。邹玲丽原本在港口中学教书,后来索性辞掉工作,全心支持丈夫。远在安徽的岳父、岳母赶来帮助女儿、女婿,一干就是三年。邹玲丽说:“那段时间日子过得真苦!站在偌大的猪场前,远眺青山,听着河水流过的声音,想起大学时光,有时真后悔当了‘猪倌’。

  机会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经过三年多时间的努力,卢丹终于成功了。今年4月1日,夫妻俩精心培育的“幕村黑花猪”成功上市,分别在北城街北路、南城的宁红大市场和联盛购物广场开设专卖店,每天宰杀3-5头花猪出售,因“幕村黑花猪”绿色无公害,且肉质肥美,口感爽滑,深受消费者喜爱。

  谈及下一步打算,卢丹说:“发展永无止境。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不断创新,走差异化发展之路。3—5年后,计划将自己的‘幕村黑花猪’推向全市、全省,甚至全国。”(来源:修水报记者 朱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