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猪周期”怪圈的对策建议(2014年江西省统计资料第42期)

19.06.2014  18:47

  “猪周期”是一种经济现象,即:猪肉价格上涨刺激生产积极性造成供给增加,供给增加造成肉价下跌,肉价下跌打击了生产积极性造成供给短缺,供给短缺又使得肉价上涨,周而复始,从而形成所谓的“猪周期”。从近十年来生猪发展历史轨迹看,猪价出现了多次周期性大幅波动,波动周期由3-4年,逐渐缩短为2-3年、1-2年,如2003年、2004年,猪价高,导致生猪生产发展很快,结果到了2005年、2006年,猪价又大跌,养猪户不得不大量减少母猪,结果又导致2007年、2008年猪价大涨,随后,又开始新一轮猪价下跌,循环往复。但从2012年起,“猪周期”缩短为1年左右。如2012年8月-2013年1月大涨,2013年2月-5月年大跌;2013年6月-9月又大涨,2013年12月-2014年4月又大跌。这种周期性大幅波动,使养殖场(户)叫苦不迭,“赚一年、赔一年”、“价高伤民,价贱伤农”,从而生猪养殖陷入了“肉价大涨—母猪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大增—肉价大跌—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大减—肉价大涨”的周期性生猪价格暴涨暴跌的怪圈。

 

  本文就今年以来生猪生产形势、生猪价格变化及其成因进行深入分析,并对我省生猪养殖如何尽快走出大起大落的“猪周期”怪圈提出对策建议。

 

  一、 2014 1-5 月生猪价格变动及养殖效益情况

 

  我省的生猪价格变动情况与全国基本一致,从去年12月中旬开始连续4个多月生猪价格持续下跌,到今年4月底跌入谷底,均价由15.8元/公斤跌至10.6元/公斤,跌幅达32.9%。有的县(市)更为严重,如:龙南、南康、寻乌等地跌破10元/公斤,为近五年来最低水平。但5月初,生猪价格突然出现反弹,一周间飙升至14元/公斤,涨幅超过30%,随后价格又出现快速回落,目前价格稳定在13.0-13.6元/公斤。与此同时,仔猪价格持续低迷,一直在盈亏平衡线以下,15公斤仔猪跌至350元/头,比正常年份每头少100元。

 

  受生猪价格急剧下跌和饲料、劳力等养殖成本持续上涨的双重压力,我省生猪养殖亏损巨大。猪粮比已长时间维持在预警线以下,连续15周低于5:1,4月份出栏一头肥猪平均亏损350元。初步估算,今年1-4月份,全省生猪养殖因市场大幅度波动亏损近20亿元。

 

  经测算,规模化养猪场的生猪成本大约为14.0元/公斤左右;个人养殖户,不计算房租、人工、水电费用等,成本也要13.0元/公斤。目前,我省生猪价格接近成本线,养殖效益还未突破盈亏平衡点,规模化养猪场还略赔。

 

  二、当前我省生猪生产进入深度调整期

 

  生猪价格虽然持续下跌4个多月,但给生猪产业发展带来了积极变化。面对生猪供大于求的巨大市场压力,我省生猪行业积极应对,因势利导,加快淘汰劣质母猪,适度调减母猪存栏规模,生猪产业进入一个深度调整期。一是生猪存栏量下调。经过本轮市场波动,全省生猪存栏出现一定的下调。除集团化大型猪场按照发展规划保持稳定扩张态势外,中小规模猪场普遍调减了母猪存栏,加快了低产母猪的淘汰速度,母猪结构得到优化。如吉安县惠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调减母猪200头,减幅达30%。据畜牧部门资料,当前全省生猪存栏1870万头,同比下降2.6%,其中能繁母猪存栏189万头,同比下降5.6%。二是养猪场户退出。在本轮生猪生产调整中,一批标准化程度低、生产方式落后、生产成本高的养猪场户在市场竞争中体现出明显劣势,由于亏损严重,资金短缺,逐步退出养猪业。如高安市汪家村,全村原有中小规模养猪场80户,目前已有8家停产退出,养猪场户数减少10%。

 

  三、生猪价格波动的原因分析及走势预判

 

  1-4月份,生猪价格大幅下跌的主要成因是产能过剩、供大于求。而导致供大于求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生猪产能快速提高。受政策刺激和前几年高效益驱动,社会工商资本大量涌入生猪产业,大型养殖企业不断涌现,大规模集中养殖模式逐年增多,生猪规模养殖快速扩张。特别是集团化养猪如正邦、温氏、万年鑫星农牧等都在快速扩大养殖规模。如正邦新建10个大型猪场,增加母猪1.2万头,万年鑫星农牧两年内新增母猪6000头。

 

  二是猪肉消费增长缓慢。受宏观经济形势、城乡居民消费、餐饮业回落等因素影响,猪肉消费增长滞缓,未能与生猪生产增长保持同步。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限制“三公消费”等规定出台,公务消费锐减,餐饮业猪肉消费需求大幅减少。另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饮食观念的普及,以及传统节假日消费习惯的改变,导致猪肉在肉类消费中占比减少,牛羊肉替代猪肉作用明显。

 

  三是境外进口猪肉及产品的影响。近年来国家进口猪肉及产品增长迅猛,加上非正常渠道进入国内的境外猪肉及产品,占国内猪肉比重达到较高水平,特别在国内猪肉供大于求的状况下,加剧了国内生猪价格的下跌。

 

  5月份生猪价格突然出现反弹,短期飙升后趋稳。这次生猪价格反弹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

 

  一是国家宏观调控的结果。针对生猪价格持续低迷的情况,商务部会同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召集众多大型养殖、屠宰企业,研究应对措施,出台扶持政策,启动了中央储备冻猪肉收储工作。

 

  二是生猪产业深度调整的结果。由于生猪产能调减,供求关系得到较大调整,供求矛盾趋于缓和。

 

  预计2014年下半年,倘若不出现重大疫情影响生猪市场正常供应,生猪价格总体保持上涨态势,但期间将会出现小幅震荡。全省养猪行业将走出亏损状态。从当前生猪养殖形势分析,生猪存栏量仍保持在较高水平,后期猪肉供应仍较为充足,供大于求的局面一时难以改变。

 

  四、促进生猪生产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根据当前生猪生产情况,为促进我省生猪生产健康发展,尽快走出生猪养殖大起大落的“猪周期”怪圈,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充分依托龙头企业,增强养殖户抗击市场风浪的能力。

 

  订单生产能提高生猪养殖的组织性、计划性,有效减少盲目生产带来的价格波动。如信丰、南康等地的“温氏模式”,新干、吉安等地的“正邦模式”,上高、高安等地的“双胞胎模式”都是较好的产业合作经营形式。公司向合作养殖户统一供应猪苗、饲料、兽药、技术服务,实行记账欠赊,养殖户资金压力大大减轻,也不必担心市场价格行情的起伏变化,只管养好猪。公司按照生产成本加合理利润的原则与农户签订合同,保底定单回收,保证农户效益。如在今年生猪市场低迷时,信丰县温氏集团的合作农户,仍能有130-170元/头的收益;吉安县正邦集团的合作农户也有120-150元/头的收益。同时,高度的专业化分工也有利于公司根据市场行情灵活调整出栏生猪的规模,有效规避市场风险。

 

  2、引导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有效抵御市场风险。

 

  适度规模经营,与农村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有利于畜牧业科技的推广,也更容易实行种养结合处理好养殖环境污染问题。一批标准化程度高、设施化水平高、管理精细的适度规模养殖场以其饲养成本低、生产效率高的优势,成为此轮市场波动中亏损较小的生产群体。

 

  3、创新融资方式,加强信贷服务支持。

 

  各地要积极探索信贷担保抵押新模式,破解生猪价格低迷时期养殖企业的融资难题。如万年县组织生猪养殖企业合资注册成立“金猪担保有限公司”,公司向合作银行出具担保函,银行向养猪企业按股本金1:5发放贷款,至今已累计担保贷款8亿元。又如东乡县创立了生猪养殖场户信用共同体贷款和场户联保贷款模式,鼓励3户以上的生猪养殖场户通过自由组合,采用联保的担保方式,满足贷款需求。

 

  4、加强生产监测与信息预警,强化科技服务与业务指导。

 

  一要加强生产监测预警,积极发挥生猪监测预警体系作用,扩大生猪生产与市场价格监测面,增加监测频次,加强调查研究,做好形势分析和研判。强化信息发布和生产预警,正确引导广大养殖场户优化生猪结构、合理调整产能,防止市场与生产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现象。二要加强生猪疫病防控,强化免疫消毒、疫病监测、检疫监督和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等措施,抓好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等生猪重大疫病和生猪腹泻等多发疫病的防控。三要加强科技服务指导,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加强科技培训与服务,大力推广在环境控制、良种繁育、饲料营养、粪污治理等方面的新技术、新工艺。积极引导养殖场户提高设施装备水平和标准化养殖水平,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

 

  5、正确引导生猪产业健康发展,促使生猪养殖尽快走出大起大落的“猪周期”怪圈。

 

  各地要因势利导,促进生猪养殖产业健康发展。一方面,要落实好中央稳定生猪生产发展的各项政策,实施好已经下达的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生猪良种补贴项目等,尤其要加大对种猪生产的保护力度,避免出现过度淘汰和宰杀能繁母猪现象,防止因良种供应短缺而导致全省生猪产业滑坡。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自我调节作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短期的刺激救市政策只会带来对市场规律的扭曲,只有把生猪养殖业推向市场,让市场去调节,让更多经营主体更加理性、更加壮大、更加适应市场,才能防止生猪价格暴涨暴跌,促使生猪养殖尽快走出大起大落的“猪周期”怪圈。

 

  撰稿人:廖有伦

 

  审核人:吴九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