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初:对“背尸还乡”的双重的思考

12.11.2013  12:53

  一名20余岁的湖北小伙,为了让逝去的父亲“叶落归根”,做出了惊人之举—他背着父亲的尸体,从瑞丽乘坐大巴走了600多公里的路赶到昆明,目的是回到老家。11月6日,这个小伙子的行为在昆明被识破,尸体被殡仪馆拉走,警方也介入了调查。(11月11日《云南信息报》)

  儿子背着父亲的遗体长途奔波,想让父亲回归到老家,一了“叶落归根”之愿,让这份悲情的背后添了一份孝道。只是,背着父亲的遗体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给他人带来影响,甚至是惊恐,是不被许可的。背尸还乡,带给我们双重思考。

  一方面是,背尸还乡提醒我们要善待每一位游子。人行千里,却总是惦念着故乡。这是一种情结,更是文化浸染而形成的一种强大的趋向力。在很多人心中,可以在外打拼谋生,老了病了,自知时日无多便想着回到故乡,只有回去了心才可安放。故乡,总是深埋在人们的内心,等到特定的时候会迸发出来,这样的文化心理是中华民族千百年传承下来的,在今日依然释放着强大的生命力。

  曾有一位河南的朋友在江西做生意,老母随他一起生活。后来,母亲病危,并表达出回归家乡的想法。朋友在母亲走之前,请了专业的救护车直接回了河南老家,一了母亲最后的心愿。听朋友说,母亲一到家就走了。“人老了,叶落归根。”有此想法的人不少。

  叶落归根,在第一代农民工身上,或第一代迁居城市里的人身上表现较为明显;第二代农民工,或者久居城市的人,他们对城市生活抱以认同,“叶落归根”的渴求也会淡一些。这背后,提醒了我们的城市要对流动人口给予包容,让他们在城市里也有归宿感。若心是游荡的,那只是故乡才是自己的根。我们城市在生长,不能只为追求高楼、商场、地铁、影剧院等,更要想着人们对一座城市文化的认可,要让人对城市有一种归宿感。走在城镇化的道路上,城市要让生活更美好,必须让人心安宁,与城市融合。请善待每一位游子,让人心安,身处之地就是故乡。

  另一方面是,儿子背父亲遗体返回家乡,侧证了殡葬改革仍须深入。有些地方殡葬改革不彻底,农村的土葬习俗仍然存在。一些离开农村不久的人,依然保持着传统的丧葬理念,他们在城市里得了重病,不希望死在城里,不想被火葬,想回到乡间,死后可土葬。由此看来,殡葬改革,要摒弃传统的陋习,改变死来厚葬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