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与《滕王阁序》悬疑

01.03.2016  11:41

  □张启予

  王勃字子安,唐朝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唐高宗上元2年(675),洪州阎都督重修南昌滕王阁后,于当年九九重阳节那天在阁上举宴,邀请名流学者前来赴宴,欲征得一序以传阁名。这天王勃也登阁赴会,作《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简称《滕王阁序》),一挥而就,名扬天下。从此阁以文传,文以阁传。据《酉阳杂俎》记载,王勃动笔之前利用研墨之时,已经思考了一番,既所谓“打腹稿”。王勃作《滕王阁序》的故事,世人虽大都知晓,但因古籍记载不详,有关王勃其人其事留下了一些悬疑。

  其一,王勃那么年轻,为什么有那么高的学问?王勃的祖父王通、叔祖父王绩和父亲王福畤,都是很有学问的人。据《全宋文˙释契高〈书文中子后传〉》记载,王通原是隋朝司户书佐,后弃官居于白牛溪,讲学于河、汾之间,弟子颇多,门人私谥“文中子”。房玄龄、杜如晦、李靖、董常、温彦博、魏征、薛收、杜淹等唐初名士,都是王勃祖父王通的弟子。王勃出身于书香门第,在父祖辈的教育下,从小便喜爱读书,6岁能写文章,9岁读颜师古作注的《汉书》时,便能指出其中许多错误之处。此后他在学业上越发有长进,并且逐渐名闻天下,成为“初唐四杰”之一。

  其二,洪州都督阎公“宿命其婿作序”,其婿是何人?阎公本意欲令其婿作序,其实其婿写的序文也很不错,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半路杀出了一个王勃,而且这篇序文写得更好,只得低头认输,将自己的文稿深藏不露。清朝钱塘才子梁绍壬在《两般秋雨盦随笔》一书中,记载了他过江西南昌时,曾作两首七绝诗叙说了这件事,有“落霞孤骛叹奇才,紫盖青旗暗夺胎。可惜当年佳婿稿,不曾留付后人来。”的诗句。阎公之婿究竟何人?唐末南昌人王定保在《唐摭言》一书记载说:“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然而明嘉靖《江西通志》和冯梦龙《马当神风送滕王阁》、陈弘绪《江城名迹》都记载:“欲夸其婿吴子章能文,令宿构之。”“宿命其婿吴子章作序,以夸客座。”王定保与陈弘绪都是南昌人,所记又是发生在南昌之事,但所记人物却不同。陈弘绪上距唐初千年,而王定保上距唐初约300年,照理说应该信王定保之说。但以他说“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与多部古籍记载不同,似乎陈弘绪之说更为可信。

  其三,王勃作序时的年龄是多少?王勃作序时的年龄有多种说法:13岁说、14岁说、18岁说、26岁说、27岁说。笔者是赞同27岁说的,这是因为据《年谱丛刊》第九册清朝姚大荣的《王子安年谱》,王勃11岁至25岁这段时间,没有关于他到南昌的记载。《王子安集·附录·王勃传》:“时勃父福畤为雍州司户参军,坐勃左迁交趾令。上元二年,勃往交趾省父,道出江中,为《采莲赋》以见意,其辞甚美。渡南海,坠水而卒。”王勃虚年28岁,头一年在南昌作序,第二年与父亲度过了一个夏季,秋八月离父返回时在南海遇难。

  其四,罹难场所和葬身之地在何处?各种古代文献都没有确切记载。据2004年第7期《人民文学》王充闾《千载心香域外烧》的记载:中国作家“那天在越南河内,听到一个惊人的信息:唐代诗人王勃的墓地和祠庙,在义安省宜禄县宜春乡,那里紧靠南海。”他们立即改变行程,立即前往探视。听说中国作家前来拜访王勃,乡长停下正在进行的会议,早早等候在那里。见面后,首先递给我一本铅印的有关王勃的资料,封面印着王勃的雕像,里面还有墓碑的照片。正文是越文,后附中文书写的《滕王阁序》。从越文记载看,由于王勃恃才傲物,深为同僚所嫉,仕途屡遭颠折。最严重的一次丢官入狱,险些断送了自已的性命,还连累父亲受贬,幸遇大赦出狱。他决意告别仕途,远涉山水前往交趾省父。“王勃于公元676年(仪凤元年)夏初来到交趾,陪父亲一起度过了溽暑。秋八月踏上归程,由蓝江起航,刚刚驶入南海,即不幸为风浪所噬。”……据越文记载,那一天海水涨潮倒灌,把王勃的尸体顶入蓝江,被村人发现,认出是这位中土早慧诗人,即刻通知他的父亲,然后就埋在蓝江左岸。出于对他的崇敬,并且雕像修祠,永为纪念。在抗美战争中,他的墓祠因遭美机轰炸而毁,当地有一位退伍的人民军大尉阮友温,冒着生命危险将他的雕像抱了出来,供奉在自家一间厅堂中。雕像是用红木雕刻的坐姿,身着唐朝士大夫装束,像高1.5米。阮大尉去世后,雕像由他的儿孙和弟弟阮友宁供奉。

让协商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培育‘赣事’好商量品牌,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政协新闻网
解决烦心事 笑迎高铁来
● 本报记者 熊灵 通讯员 曾志明 谢建春 政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