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打槐花,正上演的文明丑剧

03.08.2015  10:56

  时下,正是槐花开的最好的时候,给炎热的夏季带来一丝凉意,为市民带来了赏心悦目的美感。然而,有的市民却用木杆打树上的槐花,还美其名曰“省得环卫工清扫了”。

  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正在“困难时期”,槐花是满足人们口腹之欲的佳品,打自家树上的槐花掺在粮食里,既可改变人们日常饮食的单调,更可以弥补食粮的不足。

  在今天,槐花都是作为行道树,栽种在道路两侧供人观赏,并为城市的环境做出贡献。打槐花,乍上看去,似是无伤大雅的“贪小便宜”行为,与违法无关,而且,打槐花的人们除了想“忆苦思甜”外,就是想卖给收药材的,换点零花钱。

  但是,殊不知,随槐花掉落的不止是文明,还将带来诸多不良后果。

  从表现上看,一是频繁的采摘行为,将给槐树带来很大的伤害,严重的会影响槐树的生长;二是存在安全隐患,打槐花时未掉落的树枝,有可能砸伤行人;三是完整的树冠,这里少一口,那里少一块,必将影响城市环境。

  而且,从更长远看,这种不文明负能量可能会影响太多的人。一个打槐花,必会引来一群人打槐花,跟“破窗效应”一般,想必有很强的跟风效仿和法不责众的心理,不要白不要,打了再说。君不见,广场、道路上的盆栽被“一扫光”,这样的新闻屡屡见诸报端,还不是因为为一己之私利,而上演的不文明丑剧吗?

  乱打槐花,显然是一种文明素养的疾病,折射出公民公共意识、规则意识与理性意识的集体匮乏,也折射出素质痼疾的强大惯性。跟诸多的“中国式”现象被关注一样,既是在期待公民素质的自省与自觉,也是在呼唤城市重视城市精神与公民素质培育与引导。

  当然,也不必单纯苛责市民文明素质低,政府在培育市民素质上更应该做好示范。笔者相信,在政府引导+市民自觉的双重作用下,打槐花这样的不文明现象,才可能慢慢消失,让美好与幽香在城市大街小巷弥漫。

  这正是:六月槐花香,美化街两旁。虽是能入药,岂能手折忙。上天送美景,最好能众赏,况且真治疾,山野处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