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垚烽:单纯的泄密调查意义有多大?
图/皓然
3月25日,杭州市政府方面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杭州机动车于3月26日零时起正式限牌。然而,一份与当天发布会材料如出一撤的“新闻通稿”在限牌前夕便疯传网络,从而引发公众对政府消息被泄的质疑。对此,杭州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陆献德表示,政府方面会追查消息泄漏的原因。(3月26日中国新闻网)
因为“太过敏感”就搞“突然袭击”,杭州方面给出的“限牌理由”着实可笑,它违背了一般公共政策公示、讨论、设置缓冲期的“程序正义”,是对民众,特别是购车者知情权的公然蔑视。而更令人不满的是,这种所谓的“突击措施”还遭到了泄密,以至于发生了“民众不知,媒体不知,但汽车销售人员却早早得知”的吊诡一幕。虽然目前尚无法确证那些一口气买下125辆面包车的“土豪们”,是否也提前得到了消息,但可以肯定的是,一定有人从此次“突击限牌+提前泄密”的鬼把戏中获益,而且可能赚得盆满钵满。如此,能不让蒙在鼓里的群众愤懑难平?
汽车销售人员为何会早早得知“限牌消息”?网上流传的那份与发布会内容一模一样的“新闻通稿”又是怎么回事?究竟是谁把这个“太过敏感”的消息准确无误的泄露出去的,他们又从中牟得了什么好处?重重疑问都需要杭州方面给出明确的调查结果,相关泄密者也必须受到应有的处理。如果只是把“将追查泄密原因”云云当成一时敷衍记者、应付舆论的场面话,那么不啻为是对公众的“二次伤害”,势必加剧杭州市政府的公信力危机。
但进一步来看,即便最终查到是谁泄密的,并对其进行了惩处,其意义也是有限的。事实上,相比追查泄密者,有关部门更应该反思的是:为什么“限牌令”会遭遇提前泄密?换言之,如果26日开始实施的是“查酒驾”、“整治闯红灯”等规定,那么这些信息还有泄漏的价值吗?可见,之所以会出现泄密情况,一方面固然与相关保密工作存在漏洞,致使内鬼作祟,但归根到底还在于,这些“太过敏感”的信息存在商业价值,提前得知或外泄可以获得丰厚的经济回报。
更重要的是,相比于GDP、CPI等国家重要宏观经济数据,个人以为,像限牌这样的事情是没有必要保密到“最后一刻”的,不仅没必要保密,相反还应该主动提前告知公众。毕竟,限牌涉及到数以百万计民众的工作出行,理应进行公开听证、公共辩论,从而使相关决策更加科学、合理,怎么能够由个别部门自说自话的暗箱进行呢?如此“拍脑瓜决策”只会令问题复杂化,人为抬高“信息价值”,给内部人创造牟利机会,进而引发民怨。
所以说,突击限牌与信息泄密其实是一体两面的,不改变前者的做法,那么泄密基本上是不可避免的。单纯调查谁泄的密,那无疑治标不治本,更何况,此类事后调查能否做到严谨、细致、不掺水分,向来是令人怀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