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铭:谁绑架了游子的归家之情

21.01.2014  14:53

  春节本是家人团聚、享受天伦之乐的日子。然而如今越来越多人既盼望春节的到来,又害怕回家,既渴望团圆却又充满顾虑。来自亲朋好友的比收入、比婚姻、比成绩的无形压力,以及高额的“人情消费”都成为催生“恐归族”的重要原因。(1月20日新华网)

  “恐归”当然有其堂皇的借口,收入过低,以及支出过高,确实让人纠结不已。谁都想打拼一年之后,回到家与亲人们风风光光地过一过大年,谁也不想在花费上比别人低一档,谁也不想在给压岁钱、请人团聚时,显得太过寒酸。物质的绑架,面子的考量,让很多人没有了走出这一步的勇气,这不啻是一种悲哀。

  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成功。成功了,春节能衣锦还乡,这是无限的荣光。相反,如果自己的工作、生活不能如愿以偿,则会滋生“无颜见江东父老”的悲情。然而,现实和理想的差距很大,而且,现在我们衡量成功的标准太单一太功利,这让不少在外拼搏的年轻人找不到所谓的满足感,逐渐产生春节返乡的恐惧感。当然,这是“恐归族”单方的感受。

  现实呢?春节期间,亲朋好友热情洋溢欢聚一堂,特别爱问的对方就是的工资收入怎么样?买房买车了吗?有女朋友了吗?职务升迁如何?特别是中老年人,他们爱对刚刚返乡的青年人非常热情地发问。表面上看,这是很正常的关心关怀,但无形中,这会给他们不怎么“成功”的年轻人增加压力。今年春节回家了,但明年他们或许就会毫不犹豫地加入到“恐归族”中。由此可见,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恐归”的助推剂。

  “春运”、“相亲”、“应酬”、“花销大”……种种因素让越来越多在外打拼的人们成了“恐归族”。然而,“恐归”的情绪虽然可以理解,却不能成为不回家的理由,毕竟常回家看看父母是子女应尽的孝道和义务。当然,父母的思想也应更开明,学会尊重子女的生活方式,别让爱成为子女的负担。至于人情礼节方面,应当量力而为,不要为了面子让春节变成“春劫”。唯有如此,春节才能真正成为释放压力、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的节日。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混得怎么样不要苛求,钱挣得多不多并不要紧,有没有找女朋友也没关系,重要的是能在除夕夜回家与父母团聚,吃顿团圆饭,这才是对父母最好的心灵慰藉与祝福。春节就要到了,不在父母身边的子女们,赶快回家,这是送给父母的最好礼物。

  王子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