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孺:校长卖职称,“操守”掉一地

17.03.2014  12:04

  老师想要评职称,得先和校长花钱买名额,这在安徽省宿州市第十九小学已成为老师之间心照不宣的秘密。而按照“惯例”,职称名额由校长“标价”,遇特殊情况还可以“打折”。记者近日从宿州市埇桥区教育局获悉,涉事校长刘某已经被停职,接受纪委调查。(3月16日 新华网)

  堂堂一校之长,居然将职称名额“标价”进行买卖,无耻到如此地步,操守还剩几何?涉事校长刘某被停职,接受纪委调查,可谓是咎由自取,我们希望相关部门能严惩不贷,给所有领导干部敲响一记警钟。那么,这位卖职称的校长都丢了哪些“操守”呢?

  首先,作为一名领导干部,买卖职称就如贪污受贿,属于违法违纪行为,败坏了干部形象,丢了政府公信力。自古以来,人们就对买官卖官的恶习深恶痛绝,而校长买卖职称,其实与买卖官位差不了多少,最终会对社会和国家产生危害。这样的人物能走上领导岗位,而且“横行”这么长时间,组织、纪检等部门有失察之过,故而必须依法严办,给广大群众的一个满意的交代。

  其次,校长卖职称,破坏了教师的考核制度,阻碍了优秀人才的选拔,丢了公平正义。国家为什么要评职称?还不是为了选拔优秀的人才,为教育事业增添力量。学校送评环节是十分关键的环节,直接关系着最终成绩,如果没把好关就会带来严重的影响。评职称是考察教师的能力、品德和发展潜力,若是通过职称买卖,让平庸之辈甚至违法败德者获利,必然破坏教师队伍的整体建设。

  再者,学校是育人子弟的“圣地”,在这里发生买卖职称的现象,必然滋生不良作风,丢了学校的“清风”。孩子们是祖国未来的栋梁,学校是启蒙他们的地方,校长在这里进行腐败行为,就不怕教坏了孩子,毁了孩子们的“三观”?这不是危言耸听,校长作为学校的一把手,如此嚣张地卖职称,老师们居然习以为常、心照不宣,可见此“歪风”深入老师之中,而在学校求学的孩子们,不受影响才怪!

  此外,还有两个问题更需要我们反思。一是校长为什么能在送评环节钻空子,其他知情者为何不早早举报?说到底还是权力在“发威”,校长借权力“撒野”,让老师们敢怒不敢言。所以,对于贪腐分子一定要严打到底,形成带电的“高压线”,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并充分完善好制度,不给贪腐分子可乘之机。

  二是为何职称买卖能有如此“市场”?说到底,一个巴掌拍不响,卖职称的校长和买职称的老师,一个愿打一个愿挨,都是推动这个“市场”运作的“帮凶”。其实只要老师们能“”得起,将校长的劣迹检举了,恐怕校长也不敢如此“嚣张”。向媒体反映此事的这名老师,虽然将“窗户纸”捅破,但在之前却一样花钱走了“潜规则”,如愿获得了小教高级职称,真是可悲可叹。

  故而笔者认为,加快完善推荐制度,规范推荐程序,固然能避免让校长“一言堂”,但同时,还需加强对老师的思想教育,给他们“洗洗澡、治治病”,从而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职称买卖”才能彻底绝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