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恩亮:莫因短视举动让风铃哭泣

08.05.2015  11:40

  五一期间,浙江缙云仙都风景区挂出了上千只风铃供游客“且听风呤”。然而让人没想到的是,这些精心布置的风铃却遭到了游客哄抢。许多游客不顾工作人员劝阻,有的用树枝勾,有的干脆爬到树上摘取,明目张胆地将作为景观布置的风铃收入囊中。五一长假结束后,景区树上的上千只风铃已经所剩无几……无奈之下,仙都景区只能提前在昨天结束了风铃节,让浪漫变成了黯然。(4月7日《钱江晚报》)

  仙都风景区举办风铃节,用意十分明显,无非在借此聚集人气的同时,让游客在且游且听中感受一点浪漫。然而举办方的用心良苦,却被游客哄抢风铃的举动所击碎,在所剩无几的无奈中,不得不让风铃节提前谢幕。

  对于哄抢风铃事件,用原始的本意来解读,应缘于游客太喜爱它们。小巧喜庆的造型、悦耳动听的旋律,怎能不让人陶醉呢!然而喜爱它们没有错,错就错在不该产生占有欲。这种以大煞风景为代价的据为己有,无疑让文明碎了一地,这是最让人痛心的地方。

  透析那些哄抢风铃的游客,他们起码犯了两个短视性错误。第一个短视性错误是,“赏花不该变摘花”。那些小小的风铃之所以成为风景,并呤出动听的旋律,是因为它们集体亮相的效果和美妙的和弦。一旦它们脱离了这个群体,既没有了风景可言,更谈不上呤出动听的旋律。因此来讲,游客因为喜爱而占有风铃,就好比因为爱花而去摘花,不仅破坏了它们的整体观感、生存环境,而且还剥夺了其他人的观赏权利,并将占有的那份“喜爱”最终致死,可谓多输。

  第二个短视性错误是,如此的哄抢风铃,自然会逼退风铃节的再次举办。举一反三讲,因为担心类似哄抢的延续,会把更多举办者打造“风景”的想法扼杀在摇篮中。即便有个别举办者敢冒风险,恐怕也会给打造出的“风景”加上一层防盗网,这是多么令人不敢想象的尴尬事。长此以往,由于那些“不安分”的手,会让我们的生活少了五彩斑斓的景色,多了与时代相悖的不文明现象,委实可悲可叹!

  一言以蔽之,要想杜绝这一不文明现象,也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只要每个人学会洁身自好,能管住自己那双因爱生贪的手便可。同时晓得,风铃的意义在于观赏和聆听。超出这一意义的任何短视举动,都会令其怒容满面,呤出不和谐的音符,让文明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