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勇:窑 变

08.07.2015  12:09

  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素有“钧都”之称,禹州的钧瓷,是我国五大名瓷之首,以其“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变幻而著称,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和“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美誉。

  有教育工作者返观中小学教育现状,却得出“入学万彩,毕业一色”的反向结论。盖因当今学校越来越像加工标准件的工厂,按照统一的模式,打磨学生的棱角,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生。原本入学时资质、秉性、爱好迥异的学生,经过学校加工,就变成了犹如复印件般消失了个性的雷同产品。

  对教育现状近乎绝望的中产阶级家长,越来越多地选择将独生子女送到欧美接受西方教育,就连高校教师也不例外,好比厨师连自己做的菜都不吃了,味道能好到哪里去?

  近年高考越来越侧重做题熟练程度和反应速度,北大的录取分数连创新高,可学生的思考能力退化严重,越来越提不出问题。优质教育资源向前10%学生倾斜,力图考名校打品牌,教育公平受到严重伤害,造成受教育者以致社会的割裂。看看涨破天的学区房就惊叹于人类教育的奇景,就在身边发生。

  然而,窑变是如何长生的呢?矿物原料和泥胎的成分差别,复杂合理的钧釉组成,施釉厚薄和方法迥异,装窑时产品摆放位置的不同,装窑产品的稠密与稀少,烧窑时所用燃料的种类以及燃料质量的优劣,还原气氛的轻重,烧成温度的高低,烧成时间的长短,熄火后冷却速度的快慢,气候的变化以及烧窑工技术水平的高低等,都会使钧瓷产生不同的窑变效果。这真是惊心动魄的一变,不识者谓之妖,当然也有窑病次品出现,就如同教育不是万能的。但窑变幻化出瑰丽的图案、色彩、器形、开片令世人惊叹!烧窑如同教育,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受多重因素影响,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劳动,奉献着形态各异的作品。

  东西方教育选择了两种不同的识器、上釉、烧窑方法,可互为借鉴。有一个在国内连三本都考不上的中学生去英国留学,老师发现他学习方面一塌糊涂,下肢运动能力也不行,但上肢很灵活,就建议他学着打马球。这名通常意义上的差生经过短期练习,将马球这项贵族运动打得很好,在当地小有名气后,自信心被激发出来了,各科成绩很快追了上来,结果他被世界名校牛津大学录取!牛津大学录取他不是因为他打马球,而是从他独特的经历看到了成为未来精英的潜质。原北大招办主任、北大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教授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时,接触到一名祖国大陆考去的学生,他在国内样样优秀,可到哥大却发现,他单拎出来任何一门都没有美国同学优秀。他很困惑,为什么我在国内样样优秀,可到了这里就成了样样不行了呢?由此可见,东西方教育对人的潜质挖掘的不同及评价机制的差异。

  回到当下,高考改革已箭在弦上,越来越多的省份将采用高考全国统一命题。在人员流动日益频繁的社会现实面前,如何兼顾教育公平,根据学生资质、气质、兴趣爱好、优长、学业水平等差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培养出更有创造力、更富人格魅力、更具挑战精神、质疑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决定着个人、家庭的幸福,攸关中华民族的兴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