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南:不宜事事向“钱”看

27.12.2013  15:30

  时代变迁,如今愈来愈趋于物质化,向“”看的多了,注重社会文明公德、法律、公益的则是逐渐“褪色”。也不知是钱物化了我们,还是我们让钱变了味。

  假摔讹钱已不是什么新闻了,以至于“安然辨我真摔或假摔”,而“真摔”的也就伤不起了。就在近日,济南一女子摔倒接头却无人敢扶,而郑州的街头则上演了“倘若我摔倒,请将我扶起”的老人行为艺术秀,这些都无一不在讥讽时代的可悲,而这一切看似钱在作怪,实为人心在作祟,实乃弃文明公德于不顾,唯盼人们向“”看的同时,也能给可贵的公德留点“面子”。

  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轰动一时,令举国震惊。无独有偶,近来疫苗致婴儿死亡事件不断发酵,且不说是谁捣的鬼,但利益驱使想必在所难免。为了“”敢与法律作斗争,何其可悲!只盼真相露出水面,让所有“问题人”都得到惩处,让向“”看的人自取灭亡。

  国企顾名思义要为国家赚钱,所以盈利与否是民众评价国企经营好坏的关键因素。但对于一些公益性事业,我们或许不应以此作为基础。事实上,如慈善机构、国家医疗机构或者服务社会民生的企业也不应以盈利作为目的,更应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就国企大碗的重要角色铁路而言,拿“负债”、“盈亏”等字眼对其说事的不曾断过。但仔细折磨便不难醒悟,铁路作为国家基础性设施,本应以服务人民、贡献国家为使命,当其在为服务国家经济及社会民生加强地方铁路建设时,若要求其不盈亏是谈何容易,当然应当通过节约运行成本及内部消耗减少盈亏,但钱并不会因此产生,始终是从民众的腰包中而来。如此一来,若是向“”看,伤得不只是铁路,民众更加伤不起。

  正所谓,有得必有失。倘若过多注重“”,失去的也就更多了。钱本来就是为我们所用的,切莫被它所牵绊,更不宜向“”看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