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初:“厂中村”,一个沉重的名称

21.04.2014  12:25

  2014年4月11日,兰州发生自来水苯含量超标事件,检测出苯超标的是水务集团一厂到二厂之间一条三公里的自流沟,其中有近一公里就在贾家堡的土地下面。兰州市自来水供应恢复正常,在人们心悸未平之时,贾家堡和邻近牟家堡的95户村民接到了政府的限时搬离通知,要求3天内搬离“厂中村”。(4月20日《新京报》)

  贾家堡的搬迁,看似是因自来水污染之祸而得福,才被要求3天内搬离。只不过,这次95户村民搬迁的理由,并不是他们一直反映的“村里总是弥漫着刺鼻的气味,时间长了睁不开眼”的环境污染问题,而是为了水质的安全,水务集团要更换老旧水管,才要求自流沟附近5米范围内95户村民搬离。这次搬迁的95户村民,尽管有些不舍,也有些仓促,但可以逃离那个“厂中村”还是让他们很快按下的同意搬迁条件的手印。只是,受“厂中村”环境污染的其他200多户村民,何时能盼来搬迁呢?但愿不要等到再出什么重大事故才因祸得福吧。不管是怎么样的祸,我们实是在不愿意看见。

  化工厂,需要大量用水,也需要排放污水,所以多依水而建。村庄的发展,往往也是依水而建。要建设化工厂还需要用地,也就免不了要征村民的土地、搬迁村民的房屋。现实中,村庄的搬迁不是件容易的事。一来,搬迁的过程中容易激化矛盾。二来,搬迁村庄的成本已经很高,企业和政府都不太愿意承担。于是乎,有些工厂的建设,便采取选择性的征地,有意地避开村庄多的地方,或者尽量选择不去搬迁村庄。如此一来,也就有了贾家堡、牟家堡那样的“厂中村”,被化工厂包围着,被烟囱包围着。

  如此建设,有几个问题值得追问。一是,化工厂选址的科学性。化工厂即便是达标排污,但无法做到零排放,对周边的环境影响可想而知。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周边群众的意见,不能是走走样子,容不得弄虚作假。不然,一个工厂建成,很有可能让周边民众生活在污染的阴影之下。二是,对化工厂的污染监管。人们对PX项目避之如瘟神,其实PX项目本身的毒性并不大,但大家担心国内的环境监管不足,以及企业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欠缺,会让意外发生,或者存在偷排漏排的情况。对化工厂的监管,不能止于隔靴搔痒式的污染罚款,要有更为严苛的制度约束与保障,以打消民众的顾虑。三是,安全事故的防范。化工厂建成投产,人们还有种“不怕一万,只怕万一”的担忧。事实上,在过去的十年里,环绕贾家堡村的工厂曾发生过至少6起严重的安全事故。厂区的一次意外事故,对周边村民来说,可能就是一次灾难。如此一来,居民区远离厂区,无疑是最好的防范。

  “厂中村”,一个沉重的名称。要让人们不总是谈化工厂色变,打铁要自身硬,化工企业的环保举措和政府的监管容不得半点虚假。同时,还要做到信息的透明,让公众知晓。当然,在当前的工艺与环保水平之下,让化工厂与居民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也应是建厂的先决条件之一。因污染倒逼搬迁,虽是亡羊补牢,总归损失大矣,民心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