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瑶:我们为什么热捧“布鞋院士”?

23.04.2014  18:40

  21日,人人网流传一张照片,一位其貌不扬的老人坐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的讲台前,低头念着发言稿。这位蓄着胡子、一身黑衣、黑布鞋、没穿袜子的老人不是来做脱贫报告的,而是一名中科院院士,叫李小文。据《经济观察报》2009年报道,当时61周岁的他每天能喝一斤二锅头。(4月23日《京江晚报》)

  当其貌不扬、素衣布鞋、中科院院士这几个关键词汇集在一人身上时,我们自然很想知道这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从图片中看,李小文院士做报告时翘着二郎腿,显然一副不拘小节、怡然自得的大家风范。李小文院士的着装和身份是民众热捧的原因,但我们又为什么会被这位院士折服,并由衷的称赞他为“扫地僧”?显然,正因为当前学术界缺少类似李小文院士这样具有真性情的学者,在一个渴望大师的时代,李小文院士无疑触动了民众心中对于真学者的由衷敬仰。李小文院士的走红,昭示着学者本分的回归和做学问应有的那份心态。

  学术界的浮躁之风由来已久,四处走穴、捞金的学者不在少数,而真正淡泊名利、平心静气做学问的人却在不断减少。当我们看多了电视上衣着华丽、讲座场上侃侃而谈的“学者”,于是便认为学者都是一副文质彬彬的样子。而李小文院士无疑颠覆了我们对于学者的以往印象。民众惊叹于“还有这般仙风道骨的学者”时,学术界当前的沉沦却不得不让我们担忧。当前很多所谓的学者都不大像学者,而更像是商人或者政客。学者的本分却被丢的一干二净,所做之事也都是在学术之外。学者本分的丢失,或许正是我们热捧李小文院士的原因。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学者。

  不久前,中国传媒大学特聘教授车洪才曾引起一阵热议,这位36年前受命编纂“阿富汗语词典”的学者,等到交稿时国家却已忘记了这项任务。从车洪才教授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学者潜心治学的那番静气。而李小文院士也告诉了我们什么才是学者的真性情。这位留学时不愿考高分而只求通过、做课题时只求对得起课题的院士,看似志向不够伟大,但反观其科研成果便知,这种淡定、从容的心态其实真是做学问应有的心态。学术界的不良竞争导致抄袭、造假等丑闻层出,原因正在于沉不下心、急于求成绩。而李小文院士的言行,正道出了做学问应有的心态。

  我们热捧李小文院士,不仅仅是被其那种淡然、从容的气魄所折服,更看到了学者本分的回归和学问心态的养成,这正是当前学术界所缺乏的。李小文院士的走红给学术界带来一股清新之风,回归学者本分,回归做学问的心态,让学术界拜托浮躁之风,这正是我们热捧李小文院士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