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瑶:民间版《语文》不是一个噱头

14.03.2014  13:09

  日前,由《收获》杂志副编审、著名语文教学改革者叶开为中小学生自编的语文教材——《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一书出版。除了在体例上采取进阶阅读与写作的指导外;不分析中心思想、段落大意,而是注重写作手法方面的解读也是该套书的特点。(3月13日《新闻晨报》)

  和去年《易中天中华史》发布时受到的广泛争议有所不同,这套语文教材却得到了市场的认可,首印2万册3天内就已经售罄。虽然叶开也直言,在现行教育体系和观念下,这套教材进入中小学课堂的可能性很小。但从其受到的关注可以看出,这套教材契合了人们对当前语文教学的忧虑心理,并试图以一种新的解读方式来更新现行语文教学模式。

  语文教材脱离文学创作的现状,这是当前语文教学面临的问题,也是这套教材产生的根源。前不久,就有人为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两篇课文挑错,认为课文有违反常识的内容,容易误导孩子。类似的事情虽是个案,但却不容忽视。现行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很多其实并不是现在看到的样子,而是经过了编者的修改和删减。这样一来,就容易造成课文前后不连贯或者跳跃性太大,从而影响学生的阅读和学习。文学作品原本是一个完整的结构,在修改和删减之后,虽然更加符合中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但作品中的文学味却大大减弱了。课文成了“载道”的工具,语文教学的任务就变成了分析课文的中心思想以及揣摩作者的意图。不知不觉中,语文教学的方向就会跑偏。

  段落结构的划分、中心思想的探讨、字词意的解释,一篇优秀的文章因为固化的语文教学模式而被拆分的支离破碎。课文学了一篇又一篇,学生除了记住课文的作者和中心思想外,课文本身却对学生的写作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帮助。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读写结合”,既通过阅读来促进写作。教材中的课文其实就是一篇可供学生模仿的范文,但如果教师不加以点拨,不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依然只注重课文本身的基础知识,而不去想如何把课文写法、用词、结构等方面的知识迁移到写作教学中去,学生便很快会对语文教学失去兴趣。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载体,语文教材的价值取向直接决定了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一套新教材的出现不足以否定当前语文教学的可取之处,但这套教材的思想理念却值得当前的语文教学借鉴。语文课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学好并且用好语文,但现行的语文教材仅仅关注学生是否学好了语文,而不在意其是否用好了语文。指导学生把课文中各位作家的思想汲取来,并在自己的交际和写作实践中表现出来,这是这套民间《语文》给当前语文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