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瑶:“隔代疼”,别让关爱成溺爱

27.03.2014  11:37

  昨日下午,武汉708路公交上,一名四五岁的小女孩在空荡荡的公交车上睡着了,爷爷放着座位不去坐,却用身体为孙女挡太阳。这一幕被市民陈小姐发到了微博上,她感叹:“这爷爷太有爱了!”。随后就有人赞扬老人,称其为“中国好爷爷”。(3月26日《武汉晚报》)

  老人关爱孩子没什么不妥,但自己长时间站着用身体为孙女挡太阳,这多少会让人觉得有些关爱过头。然而,民众对老人的行为却持赞扬态度,还为其颁发一顶“中国好爷爷”的帽子。这种称赞,实际上是对老人过度关爱孩子的认可和默许。助长老人的这种行为,很可能会使其对孩子的关爱变成溺爱。

  “隔代教育”如今已很普遍,父母们忙于工作,时常会让家里的老人帮忙带孩子。但不可否认,一些老人见不得孩子受一丁点委屈,尽可能的想让孩子吃好、穿好。上学放学一路接送,做孩子最喜欢吃的菜,满足孩子的一切愿望,诸如此类的关心有过之而无不及。在老人这种过分关爱甚至是溺爱下,一些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没有经受过挫折,也难以接受他人的批评。长期下来,孩子容易变得脆弱和骄纵,生活自理能力差,更难以适应日后的独立生活。老人希望孩子能在自己的关爱下成长的更顺畅一些,但把握不好关爱的度,就很容易适得其反。

  联合国曾在颁布的《儿童权利公约》中规定,儿童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老人的过度关爱甚至是溺爱,很多其实已经侵犯到了儿童应有的权利。诸如担心孩子吃不饱,不停给孩子夹菜;为了满足孩子的心愿,给孩子买一些危险性的玩具;孩子做作业的时候,老人就守在身边,不给孩子一个独立学习的环境。这些家庭教育中常见的情景并不是什么小事,老人们或许以为这些都是关爱,没什么错。熟不知,老人们这样做的时候,既没能很好的实施家庭教育,让孩子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中成长;也在不知不觉中,以关爱孩子的名义作出很多侵犯孩子行为的事情来。

  “隔代教育”虽一时难以避免,但老人在带孩子的过程中,首先应当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的发展环境。过度关爱、无条件的满足孩子并不能让其健康成长,反而会因为挫折教育和独立生活能力的缺失,造成孩子性格上的缺陷。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父母应当与老人达成共识,对孩子的关爱要到什么程度上?哪些事情老人可以帮孩子做,而哪些则需要孩子自己去做?这些细化的规定有助于老人把握关爱的度,不至于将对孩子的关爱变成溺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