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之爱见情怀 抗疫之为显担当——南工学子王银永捐款捐物助力抗疫的故事

13.03.2020  14:42

快,只剩最后一点了。”年初的辽宁海州户外温度低至零下十几度,王银永的额头上却不停地冒着汗珠。一捆防护网防护栏有几十斤重,当王银永父子和工人们把最后一捆防护网防护栏搬下车的时候,已经是2月8日下午五点半了。户外温度很低,长时间在外面的王银永冻得脸疼,肩膀也酸得难受。但是一想到这是自己花钱买来的防疫物资,即将投入使用,王银永的心里暖乎乎的。

王银永是我校经济贸易学院18级审计4班的班长,也是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家住辽宁省阜新市海州区。疫情中,他买物资一共花了5300元、通过慈善总会捐款600元、通过学校捐款100元,共计6000元。6000元对一个大学生来说,也算是一笔很大的数目了,饱含着他赤诚的家国情怀。

早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王银永的父亲就捐过1000元善款,这对当时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费用,这件事对王银永的触动很大。

疫情发生后,王银永的父亲便向老家河南省的商会捐款数千元,于是,王银永也将压岁钱600元捐给了武汉慈善总会。

2月6日晚上,电视里播出了湖北地区物资短缺的新闻,王银永知道了形势严峻,现在最稀缺的是防疫物资,于是,向父亲提议:用自己的压岁钱和在学校做创业项目挣的钱买一些口罩和消毒酒精捐给一线工作人员。父亲同意了他的想法,并决定和他一起去采购。

2月7日早上九点的辽宁省阜新市海沧区,大街上的积雪尚未消融,寒风凛冽加上病毒侵扰,路上行人寥寥。王银永父子逆着寒风连续走了附近的几家药店,都未开业。但他们不愿意放弃,又去了几家较远的大药房。他们想,市区这么多药房,即使没有口罩,哪怕能买到消毒酒精也是好的。可是,他们又连续走了几家药房,还是什么也没买到。一直到中午十二点半,王银永父子一无所获。

疫情远比想象中的更加严峻,防疫物资的采购寸步难行。父子二人突然想起海州区住建局向房地产和建筑企业发了一份《关于为城建防疫一线职工提供物资的倡议》。“既然没有口罩和消毒酒精,那就捐赠城建物资。”王银永和父亲改变了想法。

王银永联系了房建局的相关负责人,了解到有些社区没有安装防护网防护栏,给疫情防护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封路难以进行。防疫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让居民居家隔离,于是,王银永决定购买一批防护网防护栏进行捐赠。借着父亲在建筑工程企业工作的便利,他们准确地找到了海州区的建材市场。直到走了三个建材厂,才找到了为数不多的防护网防护栏。王银永丝毫没有犹豫,花了5300元购买了所有的防护网防护栏。在经销商的帮助下,父子顺利地把物资送到了未安装防护网防护栏的社区。

2月8日,得知这批防护网防护栏正式投入使用,王银永父子欣慰不已。

6000元钱,在很多人眼里其实并不算多,但那是王银永平时省吃俭用的积累,也是爸爸妈妈辛苦攒出来供他上学的钱,还有的是王银永在学校利用业余时间参加户外宣传、销售电子产品以及做创业项目时挣的一点钱。当谈及捐赠物资时,王银永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同时又是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有义务和责任为防范疫情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病毒就像一把利剑,在原本静好的生活中划出了一道裂缝,被父母宠爱的90后、00后,在磨难中成长起来了,他们的光芒,透过这道裂缝撒向人间。无数年轻人用实际行动成为疫情防控中的中流砥柱,扛起了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曾经我们被呵护,今天和今后我要呵护你们!”这声音让寒冷的季节充满了温暖和生机。 学生记者 辛彩玲 杨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