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一周舆情综述:环测数据需“干预留痕”

07.04.2015  19:11

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统计,本周关于环保话题的新闻约有33.5万篇,百度网页相关搜索结果达到299万,微信上关于环保的文章有4200余篇,微博上关于环保的言论则达到53.9万余条。与上周相比,媒体关于环保话题的报道频率及推送方式没有大的变化,与上周基本一致。从微博及微信的环保话题言论来看,民间舆论的热度较上周明显走高,但从4月4日起,总体热度有下降趋势。

图一:本周全国环保新闻热度排行

综合本周环保舆情来看,两个事件引发了民间舆论的较多关注。一是关于环境监测数据造假源自畸形政绩观这一话题,二是对于北上广深等9城市首要污染的来源公布。

4月1日,在有数百名各地监测站负责人参加的现场工作会上,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坦言,有的地方确有监测数据造假的问题。该新闻一经曝出,引起了民间舆论较为正面的反响。综合该事件两个舆论场的观点来看,观点较为一致。有网民对此提出建议,认为“消除数据造假顽疾,需用重典,也需要借助公开和社会监督”。也有网民认为,“将监测数据造假问题从行政层面上升到法律层面,具有更高的约束力,可以被认为是新环保法的亮点之一。环境监测数据造假固然可恶,但指使环境监测数据造假更可恶!

与此同时,4月1日环保部披露说,我国已经完成了大气污染防治9个重点城市的来源解析。北京、杭州、广州、深圳的首要污染来源是机动车,石家庄、南京的首要污染来源是燃煤,天津、上海、宁波的首要污染来源分别是扬尘、流动源、工业生产。而对于北上广深首要污染源是机动车这一说法,网民看法不一。两个舆论场的观点呈现分化,评价以负面为主,且部分伴有情绪性语言,建设性评论较少。多数网民对机动车是否是首要来源这一说法提出质疑。要求环保部拿出具体数据,并要在第一时间进行公布。

以上两个较受热议的话题,都关于环境测评数据真实性问题。建议环保部门在严打环保数据造假行为的同时,公布测评结果也要以数据作为支撑,做到借助公开和社会监督,使舆论信服。

图二:“环保”新浪微博微指数数据

除去以上两个较受热议的环保话题,“汉江直流多年污染严重”、“宁波一河流每逢下雨必冒油”等环保违规问题的持续曝光,“四川凉山州环保局局长吉伍木牛接受组织调查”等环保部门官员变动,“河北今年减煤500万吨”、“天津控制散煤污染”等地方性举动以及对内蒙古甘肃等地沙尘暴现下环境问题也都受到了网民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