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垚烽:环保司长“在外不敢说职务”并非坏事

06.03.2014  11:56

  3月4日下午,在民建界别小组讨论中,全国政协委员、环保部总量司司长刘炳江遭遇其他委员的轮番追问,几次想结束发言都以失败告终。刘炳江坦言,现在在外面他都不敢说自己是环保部的司长。一次打车上班,出租车司机看他“像是个当官的”,硬生生没让刘炳江插一句话,数落他一路,“你看看你们把这个天搞成什么样!”(3月5日《中国青年报》)

  刘司长的这番吐槽究竟是真是假,我们无从考证,但鉴于老天爷在全国两会期间都这般“”头苦干、再创“灰黄”的实际,不能不说,环保司长“在外不敢说职务”未必就是件坏事。一来,它表明如今民众在公共话题上参与意识的提高,面对政府官员也不再像以往那样唯唯诺诺、拘谨害怕,而是敢于亮出自己的看法甚至提出尖锐批评,而这,无疑是一个国家进步不可或缺的民智基础;二来,强大的舆论压力也有助于提醒并督促相关职能部门恪尽职守,进而推动环保领域发生质的变革。

  俗话说的好,“有什么样的民众,就有什么样的政府”。其实还可以在补上一句,“有什么样的民意,才有什么样的变革”。回顾三十多年的改革历程,无论是农村土地“承包制”的探索,还是收容遣送制度的废除,以及信访、私有财产保护、教育、医疗等方面,可以说,每一个领域的变革、改革的每一步前进,都是在强大的民意压力下彳亍而行的。

  就以环保为例,事实上,早在二十多年前,中学教科书中就已出现了“我们的发展绝不能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等字句,可为何有关部门始终说一套做一套,直到今天才开始如坐针毡,发狠许愿搞治理呢?一方面,固然是因为早些年全国的污染程度尚没达到今日之量级,所谓“北方空气不好”也不过是指春季多沙尘暴,而南方更是只知有雾不知啥叫霾;但另一方面,它也折射出这些年公共舆论对于环境话题从漠不关心到高度关注的变化过程。当有钱者纷纷“用脚投票”移居环境更好的国家,无权者也因难抑不满而公开数落官员“你看看你们把这个天搞成什么样”,治霾“生死状”、治污攻坚战的出现也便水到渠成了。

  当然,也应该防止“在外不敢说职务”的心态走向极端。要知道,百姓抱怨的只是环保部门的不作为,而非针对某个具体官员。作为环保部的司局级干部,对百姓的不满、牢骚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固然不该,但也没必要因此就像做贼一样,对自己的身份遮遮掩掩、躲躲藏藏,这样反而不利于采集民声、听取民意、吸收民智。长此下去,说不定还会陷入“工作不得力——无脸见人——无计可施——工作更不得力”的恶性循环。这样的话,群众只会更不满。

  在这个意义上,相比“在外不敢说职务”,刘炳江最后说的那句话或许更中听,他说:“这5年大家放心,空气会明显变好,司长敢说,就有事实保证。

  但愿,此话当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