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地图搭建互动平台

03.03.2014  17:23

图为环保地图平台的中国重点污染源地图

◆中国环境报见习记者 徐丽莉

我的目标是建成一款综合环境终端,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查到周边环境的状况,比如大气、污染源、污水处理厂、有毒化学品等,可以对所有的环境信息进行查看。除此之外,还可以在线进行举报、投诉、互动和分享。

——上海青青地图创始人刘春蕾

青青地图就是去年4月份上线的“中国环保地图互动开放平台”(以下简称环保地图平台)。环保地图平台上线后,就引起了众多环保NGO的青睐,如徐州市草根环保志愿者组织“绿色彭城”建立了徐州污染地图,“绿色昆明”建立了昆明市企业环境表现电子地图。不仅如此,环保地图平台在环保以外的公益活动中也有强大的应用。春节期间,绿政公署发起的“家乡去哪儿了”春节特别行动就是在环保地图平台上实现的。

那么,环保地图平台如何赢得环保组织和公众的青睐?与其他地图相比,环保地图平台有何特色?经过近一年的发展,环保地图经历了怎样的蜕变?未来又会走向何方?

个性化定制 全民性参与

说起环保地图平台,不得不说到“危险地图”。“危险地图”创始人、同时也是环保地图平台的创始人刘春蕾,因经历了一场上海焚烧垃圾场扩建的群体性事件,萌生了建立环境危险地图的想法:“一开始之所以想到开发地图就是想让买房子或租房子的人可以查询周围污染源和危险源。

2012年5月~8月,一份“危险地图”出炉了,在环保圈引起了剧烈的反响,点击量上升至6000次。此后,便有一些环保NGO组织陆续找到他,他的团队与环保组织一拍即合。

长期以来,众多环保组织都希望做一张属于自己的污染地图,然而受限于自身的人力和财力,所以迟迟没有提上日程。“危险地图”的出现给了他们希望,在刘春蕾团队和环保机构共同努力下,去年4月,“中国环保地图互动开放平台”正式上线。

环境地图平台最大的特点是“全民参与”,也就是说在这个平台上,所有环保组织以及个人都可以创建一张属于自己的环境污染地图。当下,除了官方渠道,公众获取环境信息的途径非常有限。公开是最好的监督方式,而互动开放式的环保地图平台,可以让全民参与、全民监督,对涉污企业形成倒逼态势。

如何创建自己的地图呢?只需直接登陆环保地图平台,进行注册后,点击创建个性化地图,填写内容(关注区域、关键词、域名、关联微博等个性化信息),输入相应的数据,一张属于自己的个性化地图便形成了。

与以往环境污染地图不同,它的域名、地图名、监控区域以及菜单可以根据不同环保组织的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

平台上创建的地图与微博结合是另一个亮点。微博的定位、评论、分享功能都提升了平台的互动性。“比如你发现了一个污染源,可以拍图片进行定位,然后在微博上@关注的那张地图的微博账号,随后后台人员便可以接收到相应的信息。”刘春蕾介绍。

手机传数据 突出实用性

对于初入环保领域的刘春蕾团队来说,平台的建设将是一个不断摸索、不断完善的过程。

由于第一期平台建设中上线的污染源监控模块并不实用,仅限于创建与污染源相关的地图。

为了解决这一弊端,在第二期平台建设中,通用模块投入使用。上线之初,平台只推出了污染源模块,也就是说只能做与污染源有关的数据。通用版模块的推出改变了以往环保污染源地图的局限性,提升了公众的自由度。目前,平台形成了以环保为特色,囊括其他社会活动(包括公益和非公益活动)的平台,如滞销鲜活农产品地图、急速寻人地图等。

第三期建设中,平台实现了手机微博上传数据的功能,这也意味着微博数据可以直接在地图上显示。

春节期间,绿政公署发起的“家乡去哪儿了”特别行动就是在环保地图平台上通过微博实现的。

那么如何将微博上的内容上传至地图呢?首先在创建地图页面上,输入自己的微博账号进行绑定,之后配上微博话题和分类。这样,在微博上有特定话题并且@绑定账号的,或者含有特定话题的微博,都会直接在地图上显示。

在第四期建设中,平台实现了一个注册账号创建多个地图的功能,并且允许更换地图主页的页面效果。

最近,使用环保地图平台的用户会发现,微信功能已经不能使用。刘春蕾解释说,平台上线之初,上传数据主要借用微信的定位功能。目前,他们实现了手机网页直接上传数据,“当时上传地图数据的手机网页版本还没有做好,所以为了用户上传数据方便,借用了微信的定位功能。现在手机浏览器已经上线,所以微信功能暂时撤销了。

提升地图人气 形成监督态势

我做的是一个创建地图的平台,而环保组织和公众可以一起在这个平台上添加数据,经过我们整合,绘制一张完整的环境信息地图。”这是刘春蕾最初的想法。

但是现实的发展远不如想象的顺利。平台上线后,由于普通公众和环保机构缺乏IT常识,所以在使用地图方面遇到了问题,比如域名的设置等;其次,多数NGO组织没有完全意识到环境数据的重要性,认为通过微博等社交媒体便可以达到宣传的目的;再次,我国的环保NGO机构中,专职和专门整理数据的人员有限,大多由志愿者完成,导致数据的有效性和权威性非常低。这些都造成了平台数据分散,不利于集成和整理。

针对这些问题,团队开始转变思路。

在创建地图方面,团队的下一步工作是简化创建流程,以简洁、易懂、实用为原则,方便缺乏IT背景知识的公众和环保机构操作。

在数据整合方面,大气、水、重点污染源等环境信息的搜集和整理将是他们工作的重点。环境数据的整合,不仅可以作为公众创建地图的基本数据,而且有利于相关的研究分析工作。

在硬件方面,继续加强对移动端的研发力度,发布手机网页第二版,使手机上传数据更方便、更简单。

除此之外,提升环保地图平台的“人气”也成为他们工作的一个重点。之前的推广工作重点是在环保圈内进行推广,未来,他们的推广目标是公众。他们将要做的环境数据终端,不仅可以发挥监测环境信息的作用,也可以借此调动公众的积极性。比如,公众可以获取身边重点污染源的实时排放数据,从而形成公众监督,对企业形成倒逼态势。

相关链接

两张地图的前世今生

2006年,一篇名为《跨国公司在华污染调查:环保黑名单查出33 家企业》的文章,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这篇文章披露的企业的黑名单来自于IPE(公众环境研究中心)。

2004年,马军创立了公众环境研究中心。2006年,他绘制了“中国水污染地图”,这是中国首个水污染公益数据库。

从地图上可以方便地检索到31个省级行政区和超过300家地市级行政区的水质信息、污染排放信息和污染源信息,包括超标排放企业和污水处理厂信息。

2007年,“中国空气污染地图”的发布,再次使IPE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初期,这张互动式数字地图收录了内地15个省份以及香港的空气质量和空气排污信息。最引人关注的是,这张地图还收录了4500多家废弃超标排放企业,其中不乏中石油、中石化、国家电网、APP(亚洲浆纸业有限公司)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如今,重点监控的企业已经增至7723家。

马军把来自环保、水利、海洋、国土部门和渔业部门统计的信息汇集起来并对外公布。地图中使用的数据来源大多来自政府官方渠道和权威调查,比如中国环境统计公报、区域环境状况公报和环境质量公报等。

两张污染地图还标注着9.6万余条企业污染监管记录,有7万多家问题企业被列入污染“黑名单”。

目前,在“中国水污染地图”上,公众可以可以根据需要查看流域内环境质量信息、流域内污染物排放信息和企业监管记录,并且可以根据行政区划和企业名称按需搜索。

地图中,公众还可以根据需要对被监管的企业进行查看,比如公众可以按照企业名称、行政区划、流域等分类进行搜索。不仅如此,被监管企业还按监管记录的年限进行了分类,并标注不同的颜色加以区分,如4年以上监管记录的企业用红色标注,1~2年监管记录的企业用绿色标注。

水地图”助力执法

利用网络互动平台,让公众参与水污染环境监督,已成为浙江公益组织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渠道之一。2011年8月,绿色浙江环保组织正式投入使用“水地图”。

走在江河边,要是发现污染水源,就可以用手机拍摄照片并附上污染点具体信息,上传到绿色浙江环保组织(杭州市生态文化协会)“水地图”这一公众互动信息平台。经平台确认后,该污染源就能在“水地图”上标示出来。公众点击“水地图”标示的污染点,就可以弹出相应的照片和信息。

水地图”在公众和平台间,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和协作性,须要多方力量一起来完成。他们下一步的工作就是,发动沿江河边的普通居民实时记录水环境状况,发送到“水地图”平台。

在水地图数据完善上传过程中,志愿者履行监督观察责任,不与污染企业发生任何接触。“水地图”推动了浙江水环境信息公开,丰富了市民举报污染途径,帮助了执法机构举证和便捷、准确地找寻到污染源。

为更好地解决水污染问题,绿色浙江环保组织根据举报信息,特意以“协会文件”形式,把情况反映给浙江省环保部门,由环境监察部门进行核实、查处。

浙江省环保厅执法稽查总队的俞主任说,绿色浙江环保组织开发的“水地图”平台大大提升了公众参与度。绿色浙江的志愿者将举报信息第一时间整理后提供给环保部门,便于其及时查处。这种方式为环保部门与民间组织合作提供了新思路。

让协商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培育‘赣事’好商量品牌,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政协新闻网
解决烦心事 笑迎高铁来
● 本报记者 熊灵 通讯员 曾志明 谢建春 政协新闻网
姚增科在宜春市看望慰问抗战老战士老同志
  本报讯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政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