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干部:河流污染该下河游泳是书记 不是环保局长
从环保干部“吐槽”看基层环保困局
大幅提升企业污染环境的违法成本固然重要,但是简单地将企业污染环境的原因归结于社会责任、环保意识差并不合理,在给企业排污处罚做加法的同时,也应给企业治污成本做减法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周凯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近期在重庆调研时,与一些区县基层环保人员深入交流,这些环保政策和行动的实践者讲述的基层环保工作的尴尬遭遇、“经典语录”,折射出我国基层生态环保与发展模式的矛盾、环境现状与群众要求的矛盾、治理效果与监管能力的矛盾。在当前我国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这些“吐槽”应引起重视和思考。
高压处罚解决不了污染问题
按日计罚、查封扣押……新环保法的出台给了环保部门“牙齿”,但是基层环保干部介绍,在基层具体工作中,“敢咬”并不容易。
重庆某区环保局局长告诉本刊记者,不少企业都是有门路、有关系的,想处罚一个污染企业要花费很大力气。“有一次,我们处罚偷排超排企业,这些企业根本不理睬,我就把污染企业名单挂到网上公示,得罪了不少人。有个企业环保不过关,就去领导那里告状,说我不给办环评手续,几乎所有的区领导都找过我问话,还好,主要领导得知事情原因后支持我。”
另一位区环保局局长告诉记者,他也遇到过不少类似情况,“一些企业只要你妨碍了他们的利益,他们就想方设法去领导那里给你施压。有一次,区里一家台资企业环评没过关,竟告到上级台办。在外出差的区领导连夜给我打电话,问怎么回事。我说不管什么企业,不过关就是不能过关。”
“站得住未必就能顶得住。”基层环保干部说,在基层,企业告状不算什么,最怕的就是一些领导为了让高环境风险的大项目上马,甚至让环保局局长想办法跟上级环保部门协调把“环评”跑下来,跑不下来就换人。
“有人说新环保法出来后,你们环保部门就强势了,就可以大胆处罚了。”重庆某工业园区环保局一位科长并不太认可这种说法。他说,大幅提升企业污染环境的违法成本固然重要,但是仅靠罚款就能让企业不偷排漏排吗?将企业污染环境的原因归结于社会责任、环保意识差并不合理,在给企业排污处罚做加法的同时,也要给企业治污成本做减法。
重庆一家大型民营化工企业环保办负责人告诉记者,随着新环保法的实施,基层环保监管和处罚力度加强,企业的环保成本也大幅提升,该企业废水预处理设施投资5000万元,目前日处理量约4000吨,处理成本每吨需要5元,进入园区污水处理厂每吨需要交纳4.65元的污水处理费。“去年企业还未完全开工,处理费用就花费七八百万元。”
而据重庆某化工园区污水处理厂负责人介绍,该厂为园区化工企业处理工业废水,“企业来水每吨收取5元钱处理费,由于来水不足达不到满负荷运转,园区处理厂一年要亏损四五千万元,近期企业投资1个多亿增加新技术设备,污水处理成本还将大幅上升。”
在调研中,基层环保人员介绍说,除了废水处理,在“危废”、一般“固废”处理上由于是少数公司特许经营,未能形成市场竞争,尽管价格由物价部门核定但依然偏高,高额的环保成本让一些企业不正常运行相关治污设施,偷排、超排现象时有发生。受整个经济形势影响,相当一部分企业生存艰难,高昂的环保成本进一步加剧了企业负担。他们坦言,靠高压处罚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应对环保设施建设运行良好的企业给予减税、补贴等,同时应进一步放开相关废物处理市场,切实降低企业环保成本,提高企业治污积极性。
环保部门的权力与责任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环保意识的提高,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噪音、油烟、空气、水、垃圾只要是跟环境有关的,都向环保局投诉,环保部门的投诉量在所有政府部门当中排在前列,“有些确实是环保部门处理不了的,这里面环保部门能够独立解决的只有20%。”
“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环保部门管的东西太多,很多不该管也管不下来。”重庆某区环保局局长以噪声管理为例说,当前很多地方都在建设,噪音扰民比较突出,但噪音涉及到交通、公安、环保、建筑等多个部门,环保部门接过投诉后解决不了只能移交给其他部门,都是兄弟单位,只有协调解决,如果找上级领导那就是告状了,其他部门就有意见。
“环保是肩膀,什么都得扛。”这位局长说,前段时间重庆某区工业废气扰民引发居民上访,大家都把矛头指向环保部门,说环保部门不作为,最后也是环保部门出面解决。“说实话,我们心里也委屈。那个区的工业废气污染主要是规划问题,当初那里人口少,规划为工业区,但是随着城市的扩大,那里又成了住宅区。进行规划和产业布局的时候,也没征求过环保部门的意见,出了事还是环保部门承担。”
不少环保干部抱怨,与宽泛的职能职责相比,目前基层环保部门的监管能力依然薄弱。重庆另一位区环保局局长说:“我们局行政编制只有十几人,一些科室都无法配齐,加上监察、检测机构,事业编制一共60多人,混岗使用情况非常普遍。全区面积2000多平方公里,出了事等我们到了现场小事就变成了大事。重庆去年加大投入,率先在全国实现了乡镇街道环保所全覆盖,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手紧张和监管触角有限的问题。”
除了面广人少、小马拉大车的尴尬,基层环保治理手段也十分滞后。一位环保人员说:“目前在线监控系统安装范围十分有限,为了检测数据,我们的一些女职工甚至要爬到数十米高的大烟囱上。一些污水管网错综复杂,有时污水排出来了,还不知道污染源在哪里,人得戴着防毒面具下去找。”
一位环保局局长还讲述了自己带队执法的尴尬:“有一天晚上,我带队去一家企业检查,企业就是不开门,拿出执法证也没用。很多时候还是要依靠公安部门去联合执法。实际上在一些国家,环保部门的职责很简单,就是监管,哪里出现了污染事故按照法律处理。哪像我们这要管那要管,最后很多都管不好,群众也不满意。”
权责不统一是基层环保人员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处罚企业,我们一只脚也进去了。”一位环保干部无奈地说,企业污染环境就意味着环保部门监管不力,意味着要追责。
“心理的炼狱!”重庆某区环保局局长在谈到当环保局局长的感受时说。这个区是工业大区,国控、省控污染源企业近400家,一般污染源数万家。“我在好几个部门当过一把手,工作都很多很累,但是在环保局却是心理压力最大的,总担心哪里会出什么污染事故。”
基层环保干部普遍认为,出了污染事故如果确实是环保部门监管不力,当然要处罚,如果不是环保部门的原因,只要环保干部尽心尽力做好处理,就不应该追责。但是近几年的许多污染事件,不管环保部门是否有责任都进行了问责,这让环保干部整天提心吊胆,出了事甚至掩盖事实。
一位环保局局长说,有一次一个企业出现了险情,尽管最后处理好了,但是晚上做梦时还梦到出了事故。他们呼吁,应尽快建立尽职免责清单,明确哪些情况需要追责、哪些不应追责,别让基层干部“流汗又流泪”。
环保与发展矛盾待解
“说一千道一万,当前环保的根本问题还是与发展模式的矛盾。”重庆某区环保局局长对记者说,“有一次区人大调研环保工作,一些人大代表对环保工作提出了批评,我谈到环保和发展的矛盾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将存在,有人大代表说我这是找理由,但这就是事实啊。”
这位局长认为,当前我国正在调结构、转方式,谁都知道要发展低能耗、低污染的产业,杜绝高能耗、高污染。但是在很多地方,因为地理环境、资源和经济条件等限制,转型十分困难。在偏远地区,靠自身发展很难,靠招商引资招来的都是沿海省份淘汰的产业。“有一次开会,一个兄弟部门领导跟我说,‘我只管发展,你负责环保’。我说,你招来的企业污染重,让我怎么负责?所以,我们一些基层环保部门有时候是得罪人的,一些兄弟部门或者乡镇街道好不容易招来几个企业,你把他们否了。”
重庆一位工业大区环保局局长说,这些年,区里大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前段时间,招商部门招来三家重化工企业,准备在长江边上的工业园区落户。“我坚决反对,区领导的环保意识很强,同意了我的意见。但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这样的魄力,我们刚刚否定的三家企业,上游某市就准备把它们招过去。”
基层环保干部坦承,“环保是里子工程,不是面子工程”,即使主政领导重视环保,不要那些污染重的产业,但是对现有污染存量的治理也是要花钱的。比如,对乡镇污水问题的处理,建一个乡镇污水厂,除了主体工程,还有二三级管网建设,目前来自中央的专项资金只管主体工程,二三级管网需要地方配套,这笔资金甚至比主体工程还要多。教育、医疗等现在花钱的地方太多,管网建了也不出政绩,建不建领导还是要掂量掂量,所以现在修了不少乡镇污水处理厂,由于二三级管网不配套,也起不到作用。
“现在群众一谈到哪里河流污染了就让环保局局长下去游泳,应该下河游泳的是书记,不是环保局局长。”基层环保干部表示,环保工作既考验环保工作者,也考验着地方领导,要让主政领导树立科学发展观,前提就是要有科学的考核观,而非经济指标。□